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群策群力破籠而出,還是束手無策死在籠中?


【記錄】M.I.C.III 之「醫籠」:群策群力破籠而出,還是束手無策死在籠中?

2012 十月 29日 18:33 in 來自台灣可供合作單位轉載專欄醫療疾病 by PanSci
上週六(10/27)舉辦的第三場M.I.C.,邀請到台北市立關渡醫院主治醫師,也是醫勞盟的秘書長,《醫療崩壞》作者之一方瑞雯醫師,以及目前就讀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博士班,持續在資策會內推動醫療資訊化的資策會前瞻所組長黎煥中,兩位分別在14分鐘內,從醫療困境、未來醫療,切入目前急遽崩壞的醫療環境問題。
這次參加的朋友,除了關心此議題之外,也有不少在醫療第一線的醫師、醫療人員,或是醫學生參與;另外,因親人生病而感到病人之無奈,於是創立「病後人生」網站的站長(是正妹!)也參加了這場討論。巧合的是,由於舉辦地點鄰近三軍總醫院汀州院區,還有順路經過的醫師看見海報就直接現場加入討論!(照慣例,所有參與者都有自我介紹)
接著,先由方醫師(本人好正!)上場(這次就沒有猜拳決定先後順序了)。方醫師提到,現在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急診還有麻醉科,六科的醫師大量出走形成「六大皆空」,已經不只是媒體報導的「四大皆空」或「五大皆空」了。從數據中我們得知,台灣368個鄉鎮中,居然有243個沒有急診醫師!然而現在政府一方面鼓勵國民生育,但國內沒有足夠的婦產科醫生照顧孕婦還有接生,從數據來看,人均婦產科醫生愈低,對新生兒以及產婦的風險就愈高!去年台大醫院徵急診醫師只來了一位,婦產駐院醫師甚至無人問津,這代表從好幾年之前就已經沒有醫學生選這些科了。不只現在缺少急診、婦產科醫師,未來還會因為無人接手、醫生過勞而越來越缺。
造成六科醫師出走的原因主要是風險高、工時長,但待遇卻沒有比較優,更關鍵的是「醫病關係的改變」-醫師和病患彼此的不信任,專業不受到尊重。醫師害怕捲入醫療糾紛,於是施展「防禦性醫療」,以致於病患感覺不受到照顧,甚至出現系統性「醫療人球」(醫院不敢接收的病患)的事件。醫療品質惡化,病患或者家屬不信任醫師,寧可相信自己收集到的資料(網路搜尋、圖書或「問來的」),使得醫病關係更為緊繃。
第二位講者,是長期研究跟推動醫療資訊化的資策會黎煥中組長(型男啊!),分享未來科技應用在醫療的幾種可能。他以身體的「行車記錄器」為例-由於數位儲存裝置的普及,隨時記錄生理狀況,在需要時提供給醫師分析,配合最近「Big Data」與雲端的發展,這樣的概念在技術上已經可行。
不過資訊科技是否真的能幫上醫師的忙呢?從減少許多浪費時間的例行性作業、如登錄資料、上傳資料、統計資料、傳輸資料…來說,的確可以讓寶貴醫療資源用在更精準的面向上。不過撇除現在繁瑣又諸多限制的「個資法」,第一線的醫師,尤其是急診醫師,需要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下診療判斷,無法花時間先分析大量的資料,軟體必須要預先將龐大的資料轉換成更具意義的資訊才行。然而,醫師累積多年的醫療經驗,卻又難以由軟體取代。此外,許多新穎的醫療科技(不僅是資訊科技)的成本昂貴,初期只有富人能夠負擔,或是需要高度的政府補貼,可能會擴大貧富受到醫療保障的差距。
討論的過程中有朋友問到「既然缺少醫師,那麼廣設醫學院或者開放外籍醫師是否能解決問題?」身處醫療第一線的醫師們回應說:「不可行。」如果醫療環境沒有改善,增加新兵只會因為缺乏經驗而更容易退出。再者,醫療經驗非常仰賴師徒制的傳承,那也是將課堂上的理論轉換成實際治療行動的關鍵,貿然增加醫學院只會讓情況更糟。當台灣醫療環境如此糟糕,不管是在哪個超容易取得醫生執照的國家來的醫生也不見得願意來淌混水。
方醫師說,她不敢說醫療困境不會更糟,醫勞盟呼籲政府正視並著手改善的制度,像是立法規定醫師的工時、司法在對醫療糾紛的判決時能更慎重、落實分級醫療…等等。那,民眾還有基層醫師能做些什麼?也許可以先「了解醫療現況」,並且彼此尊重、各退一步,從改善緊繃的醫病關係做起。黎組長則相對樂觀,相信困境有一天會改善,在此之前,加油!
▲方瑞雯醫師簡報檔案。
▲黎煥中組長簡報檔案。
感謝各位朋友參與,希望大家都有所收穫。也感謝提供了溫馨場地的 Infinity Cafe,以及贊助好書的貓頭鷹出版,參加本次活動的朋友都可以獲得一本《醫療崩壞!沒有醫生救命的時代》
錯過這次M.I.C.的朋友,請密切注意下一場。活動將在11/23舉行、地點未定,至於主題是什麼,很快就會公佈囉!

關於 M. I. C.
M. I. C.(Micro Idea Collider,M. I. C.)微型點子對撞機是 PanSci 定期舉辦的小規模科學聚會,約一個月一場,為便於交流討論,人數設定於三十人上下,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找兩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講者,針對同一主題,各自在 14 分鐘內與大家分享相關科學知識或有趣的想法,並讓所有人都能參與討論,加速對撞激盪出好點子。請務必認知:參加者被(推入火坑)邀請成為之後場次講者的機率非常的高!

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錢永遠不夠用 ... 全民健保的終極挑戰

錢永遠不夠用 - 全民健保的終極挑戰

2012/10/02 【聯合報/江東亮】

全民健保開辦以來,所有健保局總經理和局長,除了葉金川以外,都要跑三點半,所有衛生署長,除了張博雅以外,都要為健保收支短絀大傷腦筋,甚至辭職下台。看起來,錢不夠用似乎是全民健保的終極挑戰。

全民健保的錢不夠用──是收入太少,還是花費太多?

根據健保局資料,以2011年為例,應收保險費為4695億,應付醫療費用4582億,剩餘113億,但填補歷年短絀後,仍不足55億。

事實上,全民健保經常出現財務赤字,但由於健保局的管理能力相當不錯,加上擴大費基、提高保險費率,以及挹注菸捐、公益彩券分配等額外收入,缺口一直都不大。

追根究柢,終極挑戰其實來自:醫療費用上漲速度比保費收入快。與開辦當年比較,2011年健保保費收入大約成長1.0倍,但醫療費用卻成長1.4倍。

更糟的是,同一時期平均家戶可支配所得只增加12%。因此,多繳保費即意味排擠其他家庭消費支出,也難怪大家對提高保險費率的政策非常不滿意。

展望未來,我們的收入會大幅增加嗎?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全球金融危機不斷,現在邁入第二個十年,經濟發展仍然跌跌撞撞,台灣甚至出現罕見的連續十個不景氣藍燈,勞委會主委亦剛為基本工資調漲跳票而掛冠求去,短期內實在看不到逆轉勝。

所以,是不是能夠體諒大家希望降低二代健保費率、調高補充保費扣繳門檻的鬱卒心情?

另一方面,控制醫療費用高漲的可能性又如何?

根據健保局資料,從2001年到2011年名目醫療費用的年成長率為4.1%。進一步分解後,可以發現成長率來源分別為:醫療通膨0.4%,保險人口增加0.6%,保險人口老化1.2%,以及醫療服務密度1.9%。其中,醫療通膨、保險人口增加及老化皆非協商因素,亦即2.2%的成長率不在衛生署或健保局的控制範圍。

因此,只剩下醫療服務密度!就分解方法而言,醫療服務密度是殘餘值,內容包括但不限於醫療服務量的增加、醫療資源投入組合的改變、新醫療科技的引進、對醫療品質的要求等等,而這些因素又有更上游的決定因素,例如:醫療市場結構、醫療支付制度、醫療科技創新,以及社會的期待。

所以,我們可以努力的地方仍然很多。例如,實施風險校正之論人計酬支付制度,以避免目前論量計酬制度下,「多做,多收入」的誘因。

其次,普遍提供優質就醫資訊,以鼓勵病人選擇適當就醫場所。又如,建立醫療科技評估制度,決定引進新藥物、手術、儀器或設備的優先次序。此外,推動由病患本人或家屬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在臨終、瀕死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予心肺復甦術等等。

然而,這些新健保政策或制度,不一定都能減緩醫療費用的上漲速度,有的甚至會增加醫療費用的支出。但可以預期的是,將有助於減少醫療資源浪費以及提高醫療利用效率。

最後,必須特別指出的是,隨著台灣醫院不斷大型化,醫療體系大傾斜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就每千人口急性病床數而言,現在美國已經下降接近3張,而台灣卻超過6張;就住院狀況而言,相較於美國每9人住院,只有1人住醫學中心,台灣入住醫學中心的比率竟然高達三分之一。

這種醫療市場結構扭曲的趨勢,應該與醫療服務密度每年成長1.9%有密切關係,而且遺憾的是,如果情況繼續惡化,以後任何醫療院所不管如何努力,氧氣都會越來越稀薄──事實上,全民健保錢不夠用的挑戰,也將更加嚴峻。

(本文作者江東亮,為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


全文網址: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15907#ixzz287nqC9La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人間異語:拚老命救病患 救不了自己父親

人間異語:拚老命救病患 救不了自己父親

更多專欄文章
林秉鴻 醫勞盟副祕書長
Q:什麼原因讓你站出來,為過勞的醫護人員發聲?
A:為提供全民方便跟低費率,政府壓低給付價格到無法保障品質的地步,然後什麼都沒做。醫護人員嚴重被剝削,工作量是別人的兩三倍,最後過勞造成的醫療疏忽風險自負,醫護人員紛紛出走,醫療體系將崩盤。
當住院醫師第1年,我也曾在和平醫院親眼看到,健保如何讓沒錢的市立醫院無法執行防疫政策,導致SARS蔓延,最後害死護理長林靜秋跟醫師林重威。而留在和平醫院的醫護人員,政府沒提供鋼盔步槍就要他們上戰場。我那時就寫和平日誌,讓外界了解當時和平醫護人員處境。 
像成大實習醫師林彥廷過勞死,成大不撫卹。林彥廷爸爸現正為他打官司。他說兒子死後,他看資料,才發現兒子1個月工作逾300小時,最長連續逾34小時工作,無法睡覺。1個月回家1次,就睡一整天。林爸爸是五金工人,也要輪班跟值班,但他發現沒工作得像兒子這麼累。 

Q:你自己有什麼切身經歷?

A:5年前,我在教學醫院當住院醫師,1個月也是在醫院工作三、四百個小時,有天接到電話,我父親退休前兩周在公司倒下,被送到最近醫院。那時我沒人可調班,得隔天下班才能過去看我爸。於是我透過長庚醫生朋友幫我看他,原以為我爸日漸消瘦,是痔瘡導致貧血。結果醫生朋友說,父親腹部電腦斷層全都是癌細胞;X光照出滿天白雲,原來父親得肝癌最末期,癌細胞已轉移到肺。 

爸頭七被要求值班

肝癌早半年發現跟晚半年發現差很多,早發現早治療,再活5、6年都有可能。我心想這半年我在幹麼?我很不諒解自己,我跟大妹都是住院醫師,每天看別人的爸爸,忙到天翻地覆,他們反而活較久,自己的爸爸卻救不了,很多親人都無法接受。
我爸也是工人,一輩子沒出過國,媽跟妹要帶爸去日本玩。我原想中斷住院醫師生涯,好好回家照顧爸,但最後還是決定留在大醫院,幫爸找資源。醫師假很少,我想我的假就留到父親重病時用,所以沒陪爸去日本。父親回來不久就走了,我很後悔,最終我的假竟是拿來當喪假。 

Q:喪假,還要用自己的假?

A:《勞基法》有喪假,醫師沒有。都要排好,有醫師替你,才有辦法請。爸頭七還沒到,總醫師打來說:「你請假是白天,晚上要回來值班喔。」我當場抓狂說:「你們這樣太過分,我替醫院做牛做馬,如今喪親,晚上還要回去值班,我絕不回去!」
我以前很好學,看論文、研究最新治療,去上課了解案例可改進的地方。我父親死後,我拿著論文,心想,弄半天救不了我爸,還看論文幹麼?看同事努力寫論文,求表現,就為搶少數主治醫師席位當榮耀,那一瞬間,我提不起勁。
對醫療失望,我離開大醫院到小診所,但始終放不下,於是加入醫勞盟。要有人說出醫界真相,醫療人員承受這麼多,如果再不發聲讓外界了解,日後醫療崩壞的責任又扣在醫護人員身上,那真是太不公平了。

在你腳足腐爛的,是我的心頭肉

在你腳足腐爛的,是我的心頭肉

◎ 作者:吳靜芬醫師

寫在前面:這是網友的真實故事,很硬,請讀者自行斟酌是否讀下去…

「你們這些無德密醫!說甚麼要切掉我的左腳拇趾!你自己去跟我老婆好好解釋,看你們怎麼弄得,我人好好的進來你們醫院,出去居然少一隻腳拇趾!我要找民代,告發你們這些無德爛醫生!」
圍繞病床邊的一群醫生護理師,縮著頭挨罵:「先生,您的下肢動脈,已經因為長期抽菸,全阻塞了。這們小的血管,無法以氣球擴張;繞道手術,也接不到正常健康的血管。你的大拇指,已經嚴重壞疽,而且有次發性感染。不趕快截肢,不要說你的整隻腳都不保,甚至還有可能有感染引起的生命危險…」醫師急著解釋著。
可能”截肢”這字眼觸到這位先生的引爆點,他的氣,一發不可收拾。揮舞著被菸焦油染黃的右拳,張閉著有著一口薰黑牙的憤怒之嘴,用充滿尼古丁氣息的吐息,毫不遮掩他對可能失去身體一部分的不諒解與無法接受。
醫生的眼神,黯然了。雙眼只注視著這位先生紫黑的腳拇趾,像火山口,汙黑的中心,噴發著腐敗的泉焰,覺得自己的心,好像也被挖了一大塊,獻祭於這空腐的缺口,一同敗壞分解…

疾病的過程,醫師與護理師給予的,是協助,不是改造。當我們肆無忌口的大口大口吞下美食時,這些過剩的營養終將成為身體的負擔;而當癮君子暢快地吞雲吐霧,煙霧繚繞時,卻全然不知,一根菸,就是一條閉鎖的血管,一塊蠢蠢欲動的血栓,一個得不到血流供應的器官。而代價,何嘗只是一隻黑掉的腳拇趾?更令人害怕的,是一個一樣黑掉的,原本應該精明能幹的腦袋,原本應該赤忱跳動的心臟,原本應該無限可能的人生,還有一個原本應該幸福美滿的家庭!

那麼是誰,放縱源頭傷害國民健康?是醫生嗎?
菸,很容易買到吧?街頭巷尾的便利商店,甚至省道旁的檳榔小攤,清涼養眼的美女還會送上香菸的”得來速”!電視電影中,男女主角無論上演著哪一種情緒,總是叼根煙強調。政府徵收菸品的健康捐,十元二十元的受財團與選票箝制,而生命是如此廉價嗎?這些傷害自己健康的人,大剌剌的耗盡許多健保資源,由其他認真注意自己健康的人,來幫他繳納生命的罰鍰,這樣對嗎?
生病,真的有時候,不全然是無辜的。應注意、可注意、能注意等法官最喜歡拿來定醫師之罪的理由,政府或菸商,或癮君子們,曾經注意過了嗎,還是無法注意呢?而苦口婆心說戒菸的醫師護理師,沒病前被噓笑是雞婆多事,生病後還得承受沒醫德沒醫術的欲加之罪嗎?同樣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不願意收斂口腹之慾,不願意運動,不願意藥物控制的人們,比比皆是,那到底是誰沒注意?
沒注意也沒關係吧!進了醫院,醫師護理師就是得讓這些受損的血管、黑掉壞死的器官,全數恢復原貌與正常功能,否則就是醫師護理師的疏忽怠職。台灣醫療進步的原動力,很多應該歸功於這種過分的期待。

健康,操之在己。每天的日常生活,決定我們有多少健康的本錢。或許,癮君子們聽不進,但要知道,在您足上腐爛的,是醫療照護人員的心頭肉…

在此,謝謝很多願意戒菸與願意回歸健康生活模式的可人兒,謝謝您們,不斷新生我心頭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