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橙醫師:「實施勞基法會造成醫師人力缺口,是個假議題!」
「實施勞基法會造成人力缺口」,是個被誘導的錯誤思考,因為勞基法並沒有規定不能加班,而是規定「加班要給加班費,以及高額的假日加班費」,或者應該經過雙方議定,成為勞基法中的「責任制」。
所以,其實進入立法院的醫療資方代表,一直不說「我不想給加班費」,就用「人力缺口」恐嚇民眾,結果連一部分的醫療人員都相信了。
這麼說好了,護理師的人力缺口是實施勞基法造成的嗎?不是,而是因為護理師的工作沒有足夠的勞動保障,許多超時的工作還得先去打卡作假,再繼續回來做。疲倦而沒有未來,自然會有一半的人離開,到其他職業去。
醫師的時間浪費在哪裡?浪費在評鑑、無效率的會議以及組織鬥爭,勞動保障,應該是讓這些非醫療的事情讓非醫療的人做就好,讓醫師專注在醫療。
那些「時間到就停止手術把患者丟在台上」的描述,是醫療資方為了妖魔化醫師所編出來的天方夜譚,事實是,時間到就應該付加班費,但醫院不想付。
至於為什麼不想付,或者是付不起,那是另一個系統性的議題了。
原文:
http://i-chentsai.innovaradinc.com/2015/02/labor_condition.html
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
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懷孕護士過勞成植物人 醫院賠1千8百萬
懷孕護士過勞成植物人 醫院賠1千8百萬
(蘋果即時新聞 2015年01月30日)原本在台中榮總嘉義縣灣橋分院任職的30歲陳姓護理師,2010年在加護病房工作時懷孕30週,卻因值夜班工作過勞未休假,引發顱內靜脈畸形瘤累倒,成為植物人。嘉義地方法院依據勞委會職災認定,判醫院要賠償陳女和家人5人,共1千862萬多元。醫院律師表示會上訴。
判決指出,陳姓護士10年前受雇台中榮總灣橋分院,擔任加護病房護士,5年前的10月間,當時已懷孕30週的陳女,因醫院人力不足排定夜班工作並加班,她值夜班時頭痛、嘔吐不適,造成顱內動靜脈畸形瘤破裂及腦室出血併水腦等症況,雖經手術治療,仍意識不清,安置在灣橋護理之家,陳女職業軍人的丈夫提出職災賠償。
判決指出,陳女罹患疾病經勞委會鑑定為職業病,經查陳女顱內動脈畸形瘤破裂及腦室出血併水腦,係懷孕期間,工作量增加,造成身體不堪負荷,屬執行職務所致,因此判醫院需賠償陳女1千617萬多元,父母及丈夫孩子共4人合計賠245萬元。
灣橋榮民醫院副院長兼發言人黃志峰表示,陳女是先天性疾病,而她發病時間不是在工作上而是下班之後好幾個小時;加護病房上班固定不能超過8小時,從她的班表來看符合勞基法規定。(徐彩媚,李宗祐/嘉義報導)
(蘋果即時新聞 2015年01月30日)原本在台中榮總嘉義縣灣橋分院任職的30歲陳姓護理師,2010年在加護病房工作時懷孕30週,卻因值夜班工作過勞未休假,引發顱內靜脈畸形瘤累倒,成為植物人。嘉義地方法院依據勞委會職災認定,判醫院要賠償陳女和家人5人,共1千862萬多元。醫院律師表示會上訴。
判決指出,陳姓護士10年前受雇台中榮總灣橋分院,擔任加護病房護士,5年前的10月間,當時已懷孕30週的陳女,因醫院人力不足排定夜班工作並加班,她值夜班時頭痛、嘔吐不適,造成顱內動靜脈畸形瘤破裂及腦室出血併水腦等症況,雖經手術治療,仍意識不清,安置在灣橋護理之家,陳女職業軍人的丈夫提出職災賠償。
判決指出,陳女罹患疾病經勞委會鑑定為職業病,經查陳女顱內動脈畸形瘤破裂及腦室出血併水腦,係懷孕期間,工作量增加,造成身體不堪負荷,屬執行職務所致,因此判醫院需賠償陳女1千617萬多元,父母及丈夫孩子共4人合計賠245萬元。
灣橋榮民醫院副院長兼發言人黃志峰表示,陳女是先天性疾病,而她發病時間不是在工作上而是下班之後好幾個小時;加護病房上班固定不能超過8小時,從她的班表來看符合勞基法規定。(徐彩媚,李宗祐/嘉義報導)
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TEDx】你一聲謝謝,可以拯救我
當護理師被甩巴掌、急診醫生被打斷肋骨.....,外科醫師說:「親愛的病患,你一聲謝謝,可以拯救我。」
你我都可能成為病人,陳畊仲醫師語重心長的說,其實只要病人及家屬的一句謝謝,一點點同理心,台灣的醫療環境,可以更好。【TEDx】
你我都可能成為病人,陳畊仲醫師語重心長的說,其實只要病人及家屬的一句謝謝,一點點同理心,台灣的醫療環境,可以更好。【TEDx】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面對醫療崩壞,我該怎麼辦?
面對醫療崩壞,我該怎麼辦?
『今天跟學弟聊天時,發現很多目前崩壞的現象,有所感覺,卻非全然了解。我跟他介紹了一些前輩們的文章,建議他去看看。後來轉念一想,何不把它們做package呢?
不過這些發想,這些勸世文,credit應歸於原作,不可以盜文XD。所以在本篇文章我只會附上原作的原始連結,請大家前往觀看。作者網站裡有太多值得參考的文章,請大家多多閱讀,才更能了解醫界崩壞現況。啥?嫌麻煩,看完要好幾個小時。如果連自己會面對到的問題都不願意花時間去理解並應對,那麼掛點了真的也是剛剛好而已。』
http://twkid.com/p/1015
『今天跟學弟聊天時,發現很多目前崩壞的現象,有所感覺,卻非全然了解。我跟他介紹了一些前輩們的文章,建議他去看看。後來轉念一想,何不把它們做package呢?
不過這些發想,這些勸世文,credit應歸於原作,不可以盜文XD。所以在本篇文章我只會附上原作的原始連結,請大家前往觀看。作者網站裡有太多值得參考的文章,請大家多多閱讀,才更能了解醫界崩壞現況。啥?嫌麻煩,看完要好幾個小時。如果連自己會面對到的問題都不願意花時間去理解並應對,那麼掛點了真的也是剛剛好而已。』
http://twkid.com/p/1015
嚴長壽:醫師不是服務業!
嚴長壽:醫師不是服務業!
健保制度下,民眾就醫非常方便,醫生若因為病人多,看病看快些,或是講話稍微急了一點,病人會去投訴。談到如何維繫良好的醫病關係,服務業起家的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認為,要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首先病人要認識,醫師不是服務事業,是當你在自己或家人生死存亡時,是扮演上帝隔壁的角色。
健保制度下,民眾就醫非常方便,醫生若因為病人多,看病看快些,或是講話稍微急了一點,病人會去投訴。談到如何維繫良好的醫病關係,服務業起家的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認為,要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首先病人要認識,醫師不是服務事業,是當你在自己或家人生死存亡時,是扮演上帝隔壁的角色。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醫界聯合聲明】病歷不宜強制中文化
醫勞盟感謝全國醫師公會、各醫學院、各專科醫學會和各層級醫療團體,聯合發表聲明:反對病歷強制中文化!
【醫界聯合聲明】病歷不宜強制中文化
現行《醫療法》雖已規定病人可要求醫療機構提供「中文病歷摘要」,惟近來部分民間團體要求衛生福利部應於短期內提出病歷中文化時間表,並有立委提案修正《醫療法》、《醫師法》強制應以中文製作病歷,引發醫界對修法的疑慮及醫療團隊對病人照護溝通障礙的憂心。為讓各界瞭解病歷本質及國內、外醫療資訊溝通現況,醫界團體包括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各醫學院、各專科醫學會、各層級醫療團體等,在此提出下列聯合聲明,首先感謝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立委與病歷中文化相關草案提案人尤美女立委善意回應,讓醫界能繼續在各自崗位放心、安心工作。更期待社會各界及朝野立委諸公了解臺灣的醫學教育與醫療現況,以維護民眾就醫權益及醫療體系正常發展。
一、現行病歷製作方式並未剝奪病人知的資訊權:
1.關於病人「知的權益」,醫療機構及醫師依《醫療法》、《醫師法》規定,已有告知病人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之義務。
2.《醫療法》已有病人可要求醫療機構提供「中文病歷摘要」規定,醫療機構不得無故拖延或拒絕。
3. 衛生福利部歷年函釋有關提供病人病歷資訊部分以中文書寫為原則,包括:病歷摘要、治療計畫、診斷證明書、死亡證明書、手術說明書、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藥袋、疾病衛教單、疾病飲食衛教單、「檢驗報告」(使用中英文併列之方式呈現)、轉診單(以中文書寫為原則,但爲免與後續診治醫師溝通發生疑議,其中理學檢查、實驗室之檢查、藥物、診斷、手術名稱,仍然暫以現行常規方式處理)。病人手術前所簽署麻醉同意書、手術同意書亦已以中文呈現,並經醫師說明、解釋,病人若尚有疑義,可向醫師提出,病人「知的資訊權」受法律保障。
4.醫學專業訓練,記錄病情過程的病歷本來就不是專爲民眾所設,而是醫療團隊間甚至跨科別、跨院際間醫師病情討論與後續照護之用;病人如需進一步了解病情,可透過醫師或醫事人員解釋與說明,故病人資訊權及對病情的掌握度,與使用何種文字記載並無絕對關係。
5.醫學本屬專業,民眾對醫師對病情說明或解釋,若有疑問,應當面向醫師提出,請醫師再詳細解釋或說明,如果自行解讀病歷專業記載,恐怕才是誤解的開始;另外,醫師解釋病情應以民眾能夠瞭解的通用語言及意思解釋,以增進醫病之溝通。
二、病歷本質係為醫事人員溝通之用,非醫病溝通所用之文書:
病歷記載在醫療過程中,係為提供不同醫療專業人員間「無差別的溝通」且能持續有效地運用,以「紀錄照護病人」過程為目的。因此病歷無論以中文、英文或其他文字書寫並無不可,最重要的是照護病人的不同醫療專業人員或不同醫療機構間必須看得懂、可以溝通。如此對於病人的疾病診察、檢查,才能有效率地做出最適當的治療。
三、強制推動全面病歷中文化,易與國際醫學脫軌,影響台灣醫療水準:
臺灣醫療市場小,但醫學新知卻日新月異,臺灣向來依賴原文醫療書籍及期刊;且臺灣醫學外文翻譯能力與時效,遠不及鄰近日本等國家的快速及有統一性,若相同英文醫學名詞卻有不同幾種中文醫學翻譯名詞,恐怕未提升病人醫療照護品質前,已造成醫事人員之困擾,更遑論要與國際醫學接軌。若要改變病歷書寫方式,須從整體醫學教育「中文化」著手,並就病歷記載中之病名、診斷、檢驗及藥品等名稱,有統一譯名後才全面改變,建議應先研擬「統一醫學中文專有名詞」及「醫學教育中文化」等相關配套措施後,分階段逐步推動,並視情況調整可行之方案。
四、不宜強制病歷中文化:
推動病歷中文化之目的,不外主觀認為使用病人熟悉的語言,可更詳實記錄病人之主訴,病人也可從病歷記載瞭解自身病情過程,或將有助於減少醫療糾紛;然而臺灣醫療現況,醫師係受西式醫療專業,以國際通用的英文醫學名稱記載病情於病歷上,這種病歷才可以有效地運用於各醫事人員對同一病人的照護,消弭不良溝通,對於病人醫療權益才更有保障。重視病患知的權利與醫療的不對等,首要建立醫病間「直接有效且良好」的溝通,而非拘泥於病歷文字的記載方式,在醫學中文專有名詞譯名尚未統一(醫學譯名未統一,因譯名解讀不同,恐怕會因誤解而更易造成醫療疏失),醫學養成教育仍以英文教材為主之情況下,若強制病歷以中文記載,不僅引起不同醫療專業人員間病情溝通上的障礙,更可能造成台灣與國際醫療資訊接軌之落差。
切盼各界體察目前臺灣的醫學教育與醫療現況,審慎考量此法律修正案,才能真正落實維護民眾之醫療權益。 [104年1月21日]
【醫界聯合聲明】病歷不宜強制中文化
現行《醫療法》雖已規定病人可要求醫療機構提供「中文病歷摘要」,惟近來部分民間團體要求衛生福利部應於短期內提出病歷中文化時間表,並有立委提案修正《醫療法》、《醫師法》強制應以中文製作病歷,引發醫界對修法的疑慮及醫療團隊對病人照護溝通障礙的憂心。為讓各界瞭解病歷本質及國內、外醫療資訊溝通現況,醫界團體包括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各醫學院、各專科醫學會、各層級醫療團體等,在此提出下列聯合聲明,首先感謝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立委與病歷中文化相關草案提案人尤美女立委善意回應,讓醫界能繼續在各自崗位放心、安心工作。更期待社會各界及朝野立委諸公了解臺灣的醫學教育與醫療現況,以維護民眾就醫權益及醫療體系正常發展。
一、現行病歷製作方式並未剝奪病人知的資訊權:
1.關於病人「知的權益」,醫療機構及醫師依《醫療法》、《醫師法》規定,已有告知病人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之義務。
2.《醫療法》已有病人可要求醫療機構提供「中文病歷摘要」規定,醫療機構不得無故拖延或拒絕。
3. 衛生福利部歷年函釋有關提供病人病歷資訊部分以中文書寫為原則,包括:病歷摘要、治療計畫、診斷證明書、死亡證明書、手術說明書、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藥袋、疾病衛教單、疾病飲食衛教單、「檢驗報告」(使用中英文併列之方式呈現)、轉診單(以中文書寫為原則,但爲免與後續診治醫師溝通發生疑議,其中理學檢查、實驗室之檢查、藥物、診斷、手術名稱,仍然暫以現行常規方式處理)。病人手術前所簽署麻醉同意書、手術同意書亦已以中文呈現,並經醫師說明、解釋,病人若尚有疑義,可向醫師提出,病人「知的資訊權」受法律保障。
4.醫學專業訓練,記錄病情過程的病歷本來就不是專爲民眾所設,而是醫療團隊間甚至跨科別、跨院際間醫師病情討論與後續照護之用;病人如需進一步了解病情,可透過醫師或醫事人員解釋與說明,故病人資訊權及對病情的掌握度,與使用何種文字記載並無絕對關係。
5.醫學本屬專業,民眾對醫師對病情說明或解釋,若有疑問,應當面向醫師提出,請醫師再詳細解釋或說明,如果自行解讀病歷專業記載,恐怕才是誤解的開始;另外,醫師解釋病情應以民眾能夠瞭解的通用語言及意思解釋,以增進醫病之溝通。
二、病歷本質係為醫事人員溝通之用,非醫病溝通所用之文書:
病歷記載在醫療過程中,係為提供不同醫療專業人員間「無差別的溝通」且能持續有效地運用,以「紀錄照護病人」過程為目的。因此病歷無論以中文、英文或其他文字書寫並無不可,最重要的是照護病人的不同醫療專業人員或不同醫療機構間必須看得懂、可以溝通。如此對於病人的疾病診察、檢查,才能有效率地做出最適當的治療。
三、強制推動全面病歷中文化,易與國際醫學脫軌,影響台灣醫療水準:
臺灣醫療市場小,但醫學新知卻日新月異,臺灣向來依賴原文醫療書籍及期刊;且臺灣醫學外文翻譯能力與時效,遠不及鄰近日本等國家的快速及有統一性,若相同英文醫學名詞卻有不同幾種中文醫學翻譯名詞,恐怕未提升病人醫療照護品質前,已造成醫事人員之困擾,更遑論要與國際醫學接軌。若要改變病歷書寫方式,須從整體醫學教育「中文化」著手,並就病歷記載中之病名、診斷、檢驗及藥品等名稱,有統一譯名後才全面改變,建議應先研擬「統一醫學中文專有名詞」及「醫學教育中文化」等相關配套措施後,分階段逐步推動,並視情況調整可行之方案。
四、不宜強制病歷中文化:
推動病歷中文化之目的,不外主觀認為使用病人熟悉的語言,可更詳實記錄病人之主訴,病人也可從病歷記載瞭解自身病情過程,或將有助於減少醫療糾紛;然而臺灣醫療現況,醫師係受西式醫療專業,以國際通用的英文醫學名稱記載病情於病歷上,這種病歷才可以有效地運用於各醫事人員對同一病人的照護,消弭不良溝通,對於病人醫療權益才更有保障。重視病患知的權利與醫療的不對等,首要建立醫病間「直接有效且良好」的溝通,而非拘泥於病歷文字的記載方式,在醫學中文專有名詞譯名尚未統一(醫學譯名未統一,因譯名解讀不同,恐怕會因誤解而更易造成醫療疏失),醫學養成教育仍以英文教材為主之情況下,若強制病歷以中文記載,不僅引起不同醫療專業人員間病情溝通上的障礙,更可能造成台灣與國際醫療資訊接軌之落差。
切盼各界體察目前臺灣的醫學教育與醫療現況,審慎考量此法律修正案,才能真正落實維護民眾之醫療權益。 [104年1月21日]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醫勞盟給民進黨蔡英文主席和全國民眾的一封信
醫勞盟給民進黨蔡英文主席和全國民眾的一封信:
開門見山的說,病歷中文化長久下來就是假議題。醫勞盟重視病人安全與醫療勞動,希望台灣可以有更好的就醫環境,減少健康上的不平等;然而,在就醫人均次數過高,民眾可分配的時間越來越少的情況下,為了瞭解自己或家人的病情,以中文文字敘述的各種說明書、同意書、住院計畫、衛教單張中文化已大致完成;但以英文書寫記載為主的門診病歷、入出院病歷摘要、每日病歷,目的是為了醫療團隊間的溝通需求,並不是與病人溝通或是訴訟用途專設的記錄。民眾想更清楚的了解病情,需要多一點時間與醫師互動,真正落實的方法是建立家庭醫師制度以及分級轉診,而非病歷中文化或是醫學教育中文化。
台灣百年來的醫學養成與專業訓練從來就是西方邏輯式的思考,從日文、德文、拉丁語演化至英文。醫療團隊專業間的對話、文字溝通、藥物儀器使用,目前均以精確的英文作為專業語言溝通,不管是藥物、醫學科技、臨床指引或科學文獻,每一位醫師都具有與當下最新醫學接軌的語言能力,這是中文語言發展與精確度尚無法所及之處。
再者,大多數台灣人的母語也不是中文,中文成為台灣的官方語言僅是這六十年來的歷史發展(在此之前為日文)。「小國的國家發展不需要受限單一官方語言的限制」醫勞盟支持台灣雙語化,甚至多語化,全國人民都可以透過自己熟悉的語言,獲得健康資訊,得到更多健康充權(empowerment)與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態。
醫勞盟期待政黨政治下,立法委員可以專業立法,並希望政黨與立委有兼具理想和實務評估的能力,與醫療實務者對話,醫勞盟責無旁貸,站在永續台灣與民眾健康的基本立場上與各位一起努力。
【註】
醫勞盟發起「反對強制病歷中文化」的活動:http://tinyurl.com/medchart
開門見山的說,病歷中文化長久下來就是假議題。醫勞盟重視病人安全與醫療勞動,希望台灣可以有更好的就醫環境,減少健康上的不平等;然而,在就醫人均次數過高,民眾可分配的時間越來越少的情況下,為了瞭解自己或家人的病情,以中文文字敘述的各種說明書、同意書、住院計畫、衛教單張中文化已大致完成;但以英文書寫記載為主的門診病歷、入出院病歷摘要、每日病歷,目的是為了醫療團隊間的溝通需求,並不是與病人溝通或是訴訟用途專設的記錄。民眾想更清楚的了解病情,需要多一點時間與醫師互動,真正落實的方法是建立家庭醫師制度以及分級轉診,而非病歷中文化或是醫學教育中文化。
台灣百年來的醫學養成與專業訓練從來就是西方邏輯式的思考,從日文、德文、拉丁語演化至英文。醫療團隊專業間的對話、文字溝通、藥物儀器使用,目前均以精確的英文作為專業語言溝通,不管是藥物、醫學科技、臨床指引或科學文獻,每一位醫師都具有與當下最新醫學接軌的語言能力,這是中文語言發展與精確度尚無法所及之處。
再者,大多數台灣人的母語也不是中文,中文成為台灣的官方語言僅是這六十年來的歷史發展(在此之前為日文)。「小國的國家發展不需要受限單一官方語言的限制」醫勞盟支持台灣雙語化,甚至多語化,全國人民都可以透過自己熟悉的語言,獲得健康資訊,得到更多健康充權(empowerment)與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態。
醫勞盟期待政黨政治下,立法委員可以專業立法,並希望政黨與立委有兼具理想和實務評估的能力,與醫療實務者對話,醫勞盟責無旁貸,站在永續台灣與民眾健康的基本立場上與各位一起努力。
【註】
醫勞盟發起「反對強制病歷中文化」的活動:http://tinyurl.com/medchart
某有些醫院的住院醫師排班已逐漸改善
圖:某醫學中心【外科住院醫師】的排班。
很好,希望全國醫師的勞動條件漸獲改善,這樣的改變得來不易!應該和「蔡伯羌醫師過勞昏倒 奇美判賠780萬」有關!
延伸閱讀:
首例!醫生過勞猝倒 奇美醫院判賠780萬
台南奇美醫院住院醫師蔡伯羌,5年多前疑因工作超時在開刀房急性心肌梗塞倒地,台南高分院日前判奇美醫院須給付補償金780萬元給蔡伯羌,創下全台醫師職災獲賠首例。
今日出刊的《蘋果》報導,蔡伯羌每月工時約360小時,2009年4月準備參與手術時,在手術室突然急性心肌梗塞倒地,他腦部受損,清醒後只記得同事、不認得老婆孩子,他的妻子訴請醫院給付退休金及職災賠償。
台南高分院日前認定奇美醫院與蔡有勞動關係,須給付補償金780萬元。
奇美醫院昨稱,院方尚未收到判決書,無法回應。(胡治言/綜合報導)
很好,希望全國醫師的勞動條件漸獲改善,這樣的改變得來不易!應該和「蔡伯羌醫師過勞昏倒 奇美判賠780萬」有關!
延伸閱讀:
首例!醫生過勞猝倒 奇美醫院判賠780萬
台南奇美醫院住院醫師蔡伯羌,5年多前疑因工作超時在開刀房急性心肌梗塞倒地,台南高分院日前判奇美醫院須給付補償金780萬元給蔡伯羌,創下全台醫師職災獲賠首例。
今日出刊的《蘋果》報導,蔡伯羌每月工時約360小時,2009年4月準備參與手術時,在手術室突然急性心肌梗塞倒地,他腦部受損,清醒後只記得同事、不認得老婆孩子,他的妻子訴請醫院給付退休金及職災賠償。
台南高分院日前認定奇美醫院與蔡有勞動關係,須給付補償金780萬元。
奇美醫院昨稱,院方尚未收到判決書,無法回應。(胡治言/綜合報導)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病歷中文化不會因此減少醫療糾紛
柯文哲市長今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病歷中文化不可行,也不會因此減少醫療糾紛,不要讓醫師們更加過勞了!』
-----------
醫護病家搭座橋,溝通互信才重要。
病歷中文非神藥,莫讓醫護再過勞。
【註】
醫勞盟發起「反對強制病歷中文化」的活動:http://tinyurl.com/medchart
-----------
醫護病家搭座橋,溝通互信才重要。
病歷中文非神藥,莫讓醫護再過勞。
醫勞盟發起「反對強制病歷中文化」的活動:http://tinyurl.com/medchart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民進黨立院黨團柯建銘總召的聲明
醫勞盟代表全國醫療人員及病患,感謝民進黨立院黨團柯建銘總召的支持!也期望提案修法的尤美女立委可以立即將「病歷強制中文化」的修法提案予以撤銷!
醫勞盟反對強制病歷中文化:http://tinyurl.com/medchart
醫勞盟反對強制病歷中文化:http://tinyurl.com/medchart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醫療糾紛頻傳 醫師被迫依法行醫
醫療糾紛頻傳 醫師被迫依法行醫
官員可以「依法行政」,警察可以「依法辦案」,檢查官可以「依法起訴」,法官可以「依法判決」,但,醫師如果「依法行醫」,這意味著「醫療崩壞」已經開始!
也許你會問:「醫師為何不該依法行醫?」因為,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標準,台灣醫療糾紛泛濫導致醫師們依法看病、依法轉診,那麼,民眾得到的醫療雖不違法,卻可能是最低標準的處置,到頭來吃虧的還是病人!
舉例來說,依照醫療法第73條規定:「醫院、診所因限於人員、設備及專長能力,無法確定病人之病因或提供完整治療時,應建議病人轉診 ... ...。」面對台灣「以刑逼民」的司法環境,內、外、婦、兒、急診和麻醉,六大皆空的醫院,無不紛紛將病患「依法轉診」到較大型的責任醫院,因此,大批「醫療難民」擠爆了各大醫院急診室,無床可躺的病人只能坐在輪椅上,甚至是躺在地板上接受治療,這樣的照護品令人擔憂。
此外,台灣以刑逼民的司法環境已將醫師救人的熱忱消磨殆盡,醫師熱血救人卻換來刑罰及天價賠償,漸漸地,醫療會變成「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這就是「依法行醫」的悲哀。醫者們變得冷漠,而冷漠本身並不違法!
曾經有這樣一位病患,20來歲的年輕病人在新竹出車禍,因顱內出血急需手術,送醫急救時的昏迷指數還有11分,按理新竹的地區醫院可以掌握搶救的黃金時間開刀,但因為醫療環境險峻,醫療糾紛泛濫,非醫學中心的醫院,可以「依法」將傷者轉診到醫學中心,病人就這樣被轉診到台北,錯失了搶救先機,最後昏迷指數只剩3分,留下嚴重的神經缺陷。如果我們的司法不以刑逼民,醫病相互尊重、關係和諧,相信醫師一定會想盡辦法盡力搶救這條年輕的生命,因為不必擔心被告。(註:醫院和醫師如果願意挪借加護病房或利用恢復室做術後照顧,病人就不必被「依法轉診」了。)
政府和社會大眾必須了解,防禦性醫療的後果是社會將付出慘痛代價,醫師在面臨天價的求償風險時,「依法行醫」、「依法轉診」是不得不的選擇,最終的受害者還是病患本身。
(作者:張志華/急診科醫師、醫勞盟理事長)
註:本文已收錄在「最光明,也最黑暗的醫療現場」書中。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0027
無知的司法界及社會大眾,不知道各為私利的最終結局,是要把自己及家人的性命丟在賭桌上聽天由命。這樣的醫療崩壞不會是一時的,可能是數年以上,而你準備好了嗎?
醫勞盟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MAL119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壓垮重症醫療的「總額制」和「DRG」
壓垮重症醫療的「總額制」和「DRG」
深度討論 DRGs - 健保總額限制與DRG制度併用, 台灣重症醫療將進入寒冬!
商周1388期專題報導DRG推動會出現11大醫療人球高危險群, 在末學所服務的台大整合醫療照護病房裡面就佔了九種: 老人家、多重骨折、長年洗腎、心臟病史、高血壓、糖尿病、再次手術、曾經多次開刀、脊椎多節有問題。
在台灣健保制度裡面沒有出院後照護(post-discharge care)這個科目,頂多是出院準備小組, 和要求出院後回到主治醫師的門診追蹤, 這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方式, 可是對於出院後再入院高危險群, 只有訂立品管指標, 沒有實際的風險控管機制。台大整合醫療照護病房設立了出院後追蹤門診, 和出院後再入院高危險群個案管理, 統稱為出院後過渡期照護(post-discharge transitional care, PDTC)。這種用心守護病人的措施, 並不是我們所獨創, 實際上在美國實施DRG制度的健康管理組織(HMO)就有保險給付。在台灣要做「出院後過渡期照護」, 因為沒有健保給付, 算是在做功德, 但我們認為這是醫療團隊向病人負責的精神, 也需要教育民眾可以了解, 不然很多人出院後仍然不想被追蹤, 就是要掛名醫、大教授的門診, 逛醫院的習性在目前健保制度下並不罕見。
美國的保險有給付出院後過度期照護, 有一位病人分享他在美國因為感染性心內膜炎在醫院只有住院四天, 後面的一個月在家中打抗生素, 由專科護理師團隊到家中執行之。台灣的DRG要縮短住院天數減少浪費, 應該要把配套措施「出院後過渡期照護」做起來。當然現在健保署要擴大急性後期照護(post-acute care)的規模, 還是要做更多的跨醫療體系整合工作, 不要各吹各的調, 不然到第三階段DRG導入後, 就會出現很多的併發症, 如:急診塞爆、醫院開始關病床, 一床難求、有錢有關係才住得到病床、民眾小病到處看, 大病卻無病房住、老弱變人球、最後可能醫師爆出走潮, 年輕醫師擔心醫療糾紛不願投入等。
因此筆者呼籲健保署應將大醫院的總額限制適度調整放寬, 評估六大分局中有多少重症病患會跳出DRG, 有多少比例需要核實支付, 將疾病分類碼中的病況做更精緻的分類, 如婦產科的高危險植入性胎盤處置做編碼, 將心臟衰竭的分類根據台灣狀況做更細緻編碼調整, 因為輕度、中度、重度的差別很大, 重度心臟衰竭的病患也可以選擇緩和醫療。將癌症完全排除在DRGs之外應有討論空間, 因為早期癌症治療已有標準治療規範, 也可善用DRGs的精神避免浪費, 重度癌症和癌末排除在DRGs則是合情合理, 身為重症醫師願意好好來照顧癌症病情與治療相關的併發症, 也保障病人的治療權益。
(作者:蔡宏斌/醫勞盟智庫小組成員)
醫界反DRG,楊志良:醫師想要更多錢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621/420360/
商業周刊第1388期: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WebArticle.aspx?ID=54886&path=e&pnumber=1
政府不告訴你的醫療真相:醫死才賺錢、救活病人反而賠錢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12225&p=1
醫勞盟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TMAL119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護理人員不是傭人!請尊重護理專業
護理人員不是傭人!請尊重護理專業
在台灣有個怪現象,那就是明明是專業的護理人員,卻往往被指派去做一堆非關護理專業之雜事,如餵食、翻身、換尿片、打掃環境、找失蹤的輪椅、找未歸還之點滴架等等,甚至有醫院要求由護理人員來制止病人帶著寵物進入醫院,簡直莫明其妙!
台灣的護理崩壞程度已經影響到病人就醫安全了。試想想,一個護理人員平均照顧十幾二十個病人,而且還要兼顧許多非關護理專業的雜事,每個病人所分配到的時間是如此有限,談照護品質實屬苛求。
【護理人員法 第 24 條】
護理人員之業務如左:
一、健康問題之護理評估。
二、預防保健之護理措施。
三、護理指導及諮詢。
四、醫療輔助行為。
前項第四款醫療輔助行為應在醫師之指示下行之。
延伸閱讀:
醫勞盟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MAL119
護理人員不是十項全能的超人: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1841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台灣政府放任醫師超時工作,罔顧病人安全!
台灣政府放任醫師超時工作,罔顧病人安全!
促成美國對住院醫師的工時設限的主要原因,是因兩位急診的住院醫師〔PGY-1和PGY-2〕因超時過勞工作而開給病人〔Libby Zion〕不該用的藥,導致病人不幸因此死亡。
病人Libby Zion是大學新生,因不適就醫,剛送入急診時就出現"strange jerking motions",這是"serotonin syndrome"的初期表現,因她原來就服用抗憂鬱劑phenelzine,而過勞的PGY住院醫師,卻因同時照顧40個病人太過勞累,而開立了不能在這類病人使用的meperidine給病人注射,結果導致病情加重,Libby變得躁動並高燒到42.2度C,最後心臟停止而死亡。
值班醫師的過勞問題,其實在台灣存在已久。從衛福部102年試評鑑的資料中,我們發現有某家醫院的整形外科的醫師,每周必須工作150小時,這麼誇張的工時,已經是一般勞工每月的總工時了,而台灣政府及人民竟然可以容忍如此過勞的醫師為病人開刀,您不覺得恐怖嗎?
Libby Zion的父親為一名律師,除了悲憤之外,也對Libby Zion的死因進行調查,質疑用藥不當及醫師過勞。經過一番複雜的調查程序,參酌紐約州醫事審議委員會的意見,努力促使美國政府推動一連串的立法,後來終於誕生了Libby Zion法案。法案的精神是確保病人在足夠的醫護人力下受到治療,不只增加了主治醫師對年輕醫師的監督、也限制了醫師的工時每週工作不能超過80小時。
而台灣呢?我們還要繼續放任醫師每周工作150小時嗎?台灣的病人安全不重要嗎?醫師過勞難道不是醫療糾紛泛濫的原因之一嗎?我們是否也該認真考慮訂立台灣版的Libby Zion法案,以健全醫療品質並保障病患的就醫安全呢?
延伸閱讀:
醫勞盟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MAL119
Libby Zion Law: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bby_Zion_Law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2014 五一醫護「反壓榨、反黑箱」遊行
2014 五一醫護「反壓榨、反黑箱」遊行
來來...來來來!5/1 勞動節我們一起上街頭!
團體遊行集合地點:凱達格蘭大道
遊行集合時間:2014年5月1日(四)中午12:30
醫勞盟支持者集合地點:台北捷運臺大醫院站一號出口(228公園出口)
今年的勞動節五一訴求:
一、保障病人安全,捍衛「受僱醫師納入勞基法」。
二、保障病人安全,反對「黑箱護病比」。
三、保障病人安全,反對「黑箱健保核刪制度」。
此外,也請各位支持者及粉絲們發揮創意,自己製作各式標語、布條或服裝配飾(e.g. 太陽花),一起到遊行現場〝展示〞。以下開放給各位自由發揮提供創意「標語」,也請大家一起想一想,當天我們要一起吶喊的「口號」,感恩!
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護理人員不是十項全能的超人
護理人員不是十項全能的超人(張志華)
近年來,台灣的醫病關係緊張,這現象在護理領域更為明顯,病人或家屬隨意指責護理人員「態度不佳」,但卻不能體會,其實台灣的護理人員都普遍處於過勞狀態,不但工時過長,而且隨時有可能被病家投訴,甚至提告,又有誰能了解他們所承受的壓力以及責任呢?
「小姐,我馬桶不能沖!」「小姐,電視怎麼不能開?」「小姐,地板濕了!」「小姐,幫我把手機充電!」「小姐,病人大便了,請幫她換尿片!」小姐、小姐、小姐……難怪,護理人員都被喻為十項全能的「超人」!
台灣的護理崩壞,已實質存在許久,但,直到最近才逐漸引起國人注意,因為,崩壞的程度已經影響到病人就醫安全了。試想想,一個護理人員平均照顧十幾二十個病人,而且還要兼顧許多非關護理專業的雜事,每個病人所分配到的時間是如此有限,談照護品質實屬苛求。也難怪這些白衣天使們紛紛逃離職場,還在崗位上的,也開始組織護理工會,上街頭抗議勞動條件惡化。
台灣護理的崩壞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一)護理職業場所的勞動條件惡化;
(二)護理人力不足導致醫院關閉病房;
(三)醫療難民湧現各醫院急診室。
第一階段中,所謂的勞動條件包括:工時、專業是否受尊重、糾紛與衝突、婦女權益、職災保障等等。當護理人員因工作環境惡劣而逃走時,病房將因人力受限而關閉,住不了院的病人只好滯留於急診室,成了「醫療難民」。
要挽救護理崩壞,就必須從根本開始去改善護理勞動的環境,改革的方向有三:
(一)明確定義護理專業該涵蓋哪些項目,護理專業的執行業務不應包山包海,不應連儀器是否故障也歸咎於護理人員。
(二)落實護理人員的合理工作時數與合乎生理的排班制度(不要排「花花班」),加強勞動檢查。
(三)尊重醫護專業價值,給予合理的薪資待遇及合理的健保給付,更重要的是,應免除護理人員執行非關護理專業之雜事,如餵食、翻身、換尿片、打掃環境等等。
(作者:張志華/急診科醫師、醫勞盟理事長)
註:本文已收入「護理崩壞!醫療難民潮來襲」書中。
「護理崩壞!醫療難民潮來襲」實體書: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1841
「護理崩壞!醫療難民潮來襲」電子書: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oTmoAAAAQBAJ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死了第二次的少女
死了第二次的少女
2013年12月12日 陳家如(醫師)
一個老母親悲痛欲絕,哭的好傷心,她的女兒開刀後,痛得哀號了八個小時,九度向護理站求救,值班的主治醫師沒有回應,實習醫師在電話中隔空開藥。而這位患者的媽媽,當場眼睜睜地看著愛女,氣絕身亡。
在二十九年前的美國紐約,有一個Libby少女的爸爸,一樣哭乾了淚。
他年僅大學一年級的女兒Libby Zion發燒與抽筋送到急診,第一年住院醫師與實習醫師給予了她止痛與鎮靜的藥物。然而少女Libby病情未好轉、更加躁動,護理人員在電話中向實習醫師報告,因為實習醫師正忙於處理其他十幾個病人,在沒有親自去看病人的狀態下,他決定給鎮定劑控制少女的躁動。然而隔天早上,少女的體溫升至42.2度C,心跳停止而亡。
事後少女的父母調查死因,發現沒有親自看病人的實習醫師,完全忽略少女正在服用的憂鬱症藥物跟一開始給的止痛藥物,竟然有致命的藥物交互作用!而負責的主治醫師不僅沒有親自去看病人,也沒有給這兩位正在訓練的年輕醫師,足夠的監督、教學與指導。更可怕的是,這兩位醫師竟然還在工作時間過長、病人量又過多的疲憊狀態下,失去耐心地透過電話隔空開藥,錯失了詳細詢問少女用藥病史的時機,一條寶貴的生命就這樣無辜喪失。
Libby的爸爸在極度憤怒下,努力推動了怠惰的政府一連串的立法。後來終於誕生了Libby Zion法案。法案中的精神確保病人是在足夠的醫護人力下受到治療,不只增加了主治醫師對年輕醫師的監督、也限定了醫師的連續工時不可過長。
是誰殺死了Libby Zion少女?是整個醫療教育的體系。然而,少女卻在台灣,死了第二次。
病人需要給富有經驗的醫師治療,這些年輕的實習醫師們,需要獲得足夠的主治醫師之監督,而在台灣醫療人力不足的狀況,卻把這些徒弟直接推向當師父,簡直是每個醫師與病人的噩夢。根據調查,台灣的實習醫生一週至少工作八十七小時,超出適當工時一倍多,實習六個月後就開始出現憂鬱及心血管的毛病,顯示壓力沉重,這是因為實習醫生自知能力不夠,卻必須照顧病人,等同把病人推向危險深淵,更是另一種醫療暴力。
在台灣死去了一個病人,我們努力抓出一個犯罪的女巫來燒死,以儆世人,就以為再也不會發生遺憾了;在美國死去了一個少女,卻讓美國誕生了一個偉大的法案。美國從此減少了無數家庭的破碎;而台灣,許多悲劇還在未來,蠢蠢欲動。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群策群力破籠而出,還是束手無策死在籠中?
【記錄】M.I.C.III 之「醫籠」:群策群力破籠而出,還是束手無策死在籠中?
上週六(10/27)舉辦的第三場M.I.C.,邀請到台北市立關渡醫院主治醫師,也是醫勞盟的秘書長,《醫療崩壞》作者之一方瑞雯醫師,以及目前就讀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博士班,持續在資策會內推動醫療資訊化的資策會前瞻所組長黎煥中,兩位分別在14分鐘內,從醫療困境、未來醫療,切入目前急遽崩壞的醫療環境問題。
這次參加的朋友,除了關心此議題之外,也有不少在醫療第一線的醫師、醫療人員,或是醫學生參與;另外,因親人生病而感到病人之無奈,於是創立「病後人生」網站的站長(是正妹!)也參加了這場討論。巧合的是,由於舉辦地點鄰近三軍總醫院汀州院區,還有順路經過的醫師看見海報就直接現場加入討論!(照慣例,所有參與者都有自我介紹)
接著,先由方醫師(本人好正!)上場(這次就沒有猜拳決定先後順序了)。方醫師提到,現在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急診還有麻醉科,六科的醫師大量出走形成「六大皆空」,已經不只是媒體報導的「四大皆空」或「五大皆空」了。從數據中我們得知,台灣368個鄉鎮中,居然有243個沒有急診醫師!然而現在政府一方面鼓勵國民生育,但國內沒有足夠的婦產科醫生照顧孕婦還有接生,從數據來看,人均婦產科醫生愈低,對新生兒以及產婦的風險就愈高!去年台大醫院徵急診醫師只來了一位,婦產駐院醫師甚至無人問津,這代表從好幾年之前就已經沒有醫學生選這些科了。不只現在缺少急診、婦產科醫師,未來還會因為無人接手、醫生過勞而越來越缺。
造成六科醫師出走的原因主要是風險高、工時長,但待遇卻沒有比較優,更關鍵的是「醫病關係的改變」-醫師和病患彼此的不信任,專業不受到尊重。醫師害怕捲入醫療糾紛,於是施展「防禦性醫療」,以致於病患感覺不受到照顧,甚至出現系統性「醫療人球」(醫院不敢接收的病患)的事件。醫療品質惡化,病患或者家屬不信任醫師,寧可相信自己收集到的資料(網路搜尋、圖書或「問來的」),使得醫病關係更為緊繃。
第二位講者,是長期研究跟推動醫療資訊化的資策會黎煥中組長(型男啊!),分享未來科技應用在醫療的幾種可能。他以身體的「行車記錄器」為例-由於數位儲存裝置的普及,隨時記錄生理狀況,在需要時提供給醫師分析,配合最近「Big Data」與雲端的發展,這樣的概念在技術上已經可行。
不過資訊科技是否真的能幫上醫師的忙呢?從減少許多浪費時間的例行性作業、如登錄資料、上傳資料、統計資料、傳輸資料…來說,的確可以讓寶貴醫療資源用在更精準的面向上。不過撇除現在繁瑣又諸多限制的「個資法」,第一線的醫師,尤其是急診醫師,需要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下診療判斷,無法花時間先分析大量的資料,軟體必須要預先將龐大的資料轉換成更具意義的資訊才行。然而,醫師累積多年的醫療經驗,卻又難以由軟體取代。此外,許多新穎的醫療科技(不僅是資訊科技)的成本昂貴,初期只有富人能夠負擔,或是需要高度的政府補貼,可能會擴大貧富受到醫療保障的差距。
討論的過程中有朋友問到「既然缺少醫師,那麼廣設醫學院或者開放外籍醫師是否能解決問題?」身處醫療第一線的醫師們回應說:「不可行。」如果醫療環境沒有改善,增加新兵只會因為缺乏經驗而更容易退出。再者,醫療經驗非常仰賴師徒制的傳承,那也是將課堂上的理論轉換成實際治療行動的關鍵,貿然增加醫學院只會讓情況更糟。當台灣醫療環境如此糟糕,不管是在哪個超容易取得醫生執照的國家來的醫生也不見得願意來淌混水。
方醫師說,她不敢說醫療困境不會更糟,醫勞盟呼籲政府正視並著手改善的制度,像是立法規定醫師的工時、司法在對醫療糾紛的判決時能更慎重、落實分級醫療…等等。那,民眾還有基層醫師能做些什麼?也許可以先「了解醫療現況」,並且彼此尊重、各退一步,從改善緊繃的醫病關係做起。黎組長則相對樂觀,相信困境有一天會改善,在此之前,加油!
▲方瑞雯醫師簡報檔案。
▲黎煥中組長簡報檔案。
感謝各位朋友參與,希望大家都有所收穫。也感謝提供了溫馨場地的 Infinity Cafe,以及贊助好書的貓頭鷹出版,參加本次活動的朋友都可以獲得一本《醫療崩壞!沒有醫生救命的時代》。
錯過這次M.I.C.的朋友,請密切注意下一場。活動將在11/23舉行、地點未定,至於主題是什麼,很快就會公佈囉!
關於 M. I. C.
M. I. C.(Micro Idea Collider,M. I. C.)微型點子對撞機是 PanSci 定期舉辦的小規模科學聚會,約一個月一場,為便於交流討論,人數設定於三十人上下,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找兩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講者,針對同一主題,各自在 14 分鐘內與大家分享相關科學知識或有趣的想法,並讓所有人都能參與討論,加速對撞激盪出好點子。請務必認知:參加者被(推入火坑)邀請成為之後場次講者的機率非常的高!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