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群策群力破籠而出,還是束手無策死在籠中?


【記錄】M.I.C.III 之「醫籠」:群策群力破籠而出,還是束手無策死在籠中?

2012 十月 29日 18:33 in 來自台灣可供合作單位轉載專欄醫療疾病 by PanSci
上週六(10/27)舉辦的第三場M.I.C.,邀請到台北市立關渡醫院主治醫師,也是醫勞盟的秘書長,《醫療崩壞》作者之一方瑞雯醫師,以及目前就讀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博士班,持續在資策會內推動醫療資訊化的資策會前瞻所組長黎煥中,兩位分別在14分鐘內,從醫療困境、未來醫療,切入目前急遽崩壞的醫療環境問題。
這次參加的朋友,除了關心此議題之外,也有不少在醫療第一線的醫師、醫療人員,或是醫學生參與;另外,因親人生病而感到病人之無奈,於是創立「病後人生」網站的站長(是正妹!)也參加了這場討論。巧合的是,由於舉辦地點鄰近三軍總醫院汀州院區,還有順路經過的醫師看見海報就直接現場加入討論!(照慣例,所有參與者都有自我介紹)
接著,先由方醫師(本人好正!)上場(這次就沒有猜拳決定先後順序了)。方醫師提到,現在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急診還有麻醉科,六科的醫師大量出走形成「六大皆空」,已經不只是媒體報導的「四大皆空」或「五大皆空」了。從數據中我們得知,台灣368個鄉鎮中,居然有243個沒有急診醫師!然而現在政府一方面鼓勵國民生育,但國內沒有足夠的婦產科醫生照顧孕婦還有接生,從數據來看,人均婦產科醫生愈低,對新生兒以及產婦的風險就愈高!去年台大醫院徵急診醫師只來了一位,婦產駐院醫師甚至無人問津,這代表從好幾年之前就已經沒有醫學生選這些科了。不只現在缺少急診、婦產科醫師,未來還會因為無人接手、醫生過勞而越來越缺。
造成六科醫師出走的原因主要是風險高、工時長,但待遇卻沒有比較優,更關鍵的是「醫病關係的改變」-醫師和病患彼此的不信任,專業不受到尊重。醫師害怕捲入醫療糾紛,於是施展「防禦性醫療」,以致於病患感覺不受到照顧,甚至出現系統性「醫療人球」(醫院不敢接收的病患)的事件。醫療品質惡化,病患或者家屬不信任醫師,寧可相信自己收集到的資料(網路搜尋、圖書或「問來的」),使得醫病關係更為緊繃。
第二位講者,是長期研究跟推動醫療資訊化的資策會黎煥中組長(型男啊!),分享未來科技應用在醫療的幾種可能。他以身體的「行車記錄器」為例-由於數位儲存裝置的普及,隨時記錄生理狀況,在需要時提供給醫師分析,配合最近「Big Data」與雲端的發展,這樣的概念在技術上已經可行。
不過資訊科技是否真的能幫上醫師的忙呢?從減少許多浪費時間的例行性作業、如登錄資料、上傳資料、統計資料、傳輸資料…來說,的確可以讓寶貴醫療資源用在更精準的面向上。不過撇除現在繁瑣又諸多限制的「個資法」,第一線的醫師,尤其是急診醫師,需要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下診療判斷,無法花時間先分析大量的資料,軟體必須要預先將龐大的資料轉換成更具意義的資訊才行。然而,醫師累積多年的醫療經驗,卻又難以由軟體取代。此外,許多新穎的醫療科技(不僅是資訊科技)的成本昂貴,初期只有富人能夠負擔,或是需要高度的政府補貼,可能會擴大貧富受到醫療保障的差距。
討論的過程中有朋友問到「既然缺少醫師,那麼廣設醫學院或者開放外籍醫師是否能解決問題?」身處醫療第一線的醫師們回應說:「不可行。」如果醫療環境沒有改善,增加新兵只會因為缺乏經驗而更容易退出。再者,醫療經驗非常仰賴師徒制的傳承,那也是將課堂上的理論轉換成實際治療行動的關鍵,貿然增加醫學院只會讓情況更糟。當台灣醫療環境如此糟糕,不管是在哪個超容易取得醫生執照的國家來的醫生也不見得願意來淌混水。
方醫師說,她不敢說醫療困境不會更糟,醫勞盟呼籲政府正視並著手改善的制度,像是立法規定醫師的工時、司法在對醫療糾紛的判決時能更慎重、落實分級醫療…等等。那,民眾還有基層醫師能做些什麼?也許可以先「了解醫療現況」,並且彼此尊重、各退一步,從改善緊繃的醫病關係做起。黎組長則相對樂觀,相信困境有一天會改善,在此之前,加油!
▲方瑞雯醫師簡報檔案。
▲黎煥中組長簡報檔案。
感謝各位朋友參與,希望大家都有所收穫。也感謝提供了溫馨場地的 Infinity Cafe,以及贊助好書的貓頭鷹出版,參加本次活動的朋友都可以獲得一本《醫療崩壞!沒有醫生救命的時代》
錯過這次M.I.C.的朋友,請密切注意下一場。活動將在11/23舉行、地點未定,至於主題是什麼,很快就會公佈囉!

關於 M. I. C.
M. I. C.(Micro Idea Collider,M. I. C.)微型點子對撞機是 PanSci 定期舉辦的小規模科學聚會,約一個月一場,為便於交流討論,人數設定於三十人上下,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找兩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講者,針對同一主題,各自在 14 分鐘內與大家分享相關科學知識或有趣的想法,並讓所有人都能參與討論,加速對撞激盪出好點子。請務必認知:參加者被(推入火坑)邀請成為之後場次講者的機率非常的高!

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錢永遠不夠用 ... 全民健保的終極挑戰

錢永遠不夠用 - 全民健保的終極挑戰

2012/10/02 【聯合報/江東亮】

全民健保開辦以來,所有健保局總經理和局長,除了葉金川以外,都要跑三點半,所有衛生署長,除了張博雅以外,都要為健保收支短絀大傷腦筋,甚至辭職下台。看起來,錢不夠用似乎是全民健保的終極挑戰。

全民健保的錢不夠用──是收入太少,還是花費太多?

根據健保局資料,以2011年為例,應收保險費為4695億,應付醫療費用4582億,剩餘113億,但填補歷年短絀後,仍不足55億。

事實上,全民健保經常出現財務赤字,但由於健保局的管理能力相當不錯,加上擴大費基、提高保險費率,以及挹注菸捐、公益彩券分配等額外收入,缺口一直都不大。

追根究柢,終極挑戰其實來自:醫療費用上漲速度比保費收入快。與開辦當年比較,2011年健保保費收入大約成長1.0倍,但醫療費用卻成長1.4倍。

更糟的是,同一時期平均家戶可支配所得只增加12%。因此,多繳保費即意味排擠其他家庭消費支出,也難怪大家對提高保險費率的政策非常不滿意。

展望未來,我們的收入會大幅增加嗎?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全球金融危機不斷,現在邁入第二個十年,經濟發展仍然跌跌撞撞,台灣甚至出現罕見的連續十個不景氣藍燈,勞委會主委亦剛為基本工資調漲跳票而掛冠求去,短期內實在看不到逆轉勝。

所以,是不是能夠體諒大家希望降低二代健保費率、調高補充保費扣繳門檻的鬱卒心情?

另一方面,控制醫療費用高漲的可能性又如何?

根據健保局資料,從2001年到2011年名目醫療費用的年成長率為4.1%。進一步分解後,可以發現成長率來源分別為:醫療通膨0.4%,保險人口增加0.6%,保險人口老化1.2%,以及醫療服務密度1.9%。其中,醫療通膨、保險人口增加及老化皆非協商因素,亦即2.2%的成長率不在衛生署或健保局的控制範圍。

因此,只剩下醫療服務密度!就分解方法而言,醫療服務密度是殘餘值,內容包括但不限於醫療服務量的增加、醫療資源投入組合的改變、新醫療科技的引進、對醫療品質的要求等等,而這些因素又有更上游的決定因素,例如:醫療市場結構、醫療支付制度、醫療科技創新,以及社會的期待。

所以,我們可以努力的地方仍然很多。例如,實施風險校正之論人計酬支付制度,以避免目前論量計酬制度下,「多做,多收入」的誘因。

其次,普遍提供優質就醫資訊,以鼓勵病人選擇適當就醫場所。又如,建立醫療科技評估制度,決定引進新藥物、手術、儀器或設備的優先次序。此外,推動由病患本人或家屬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在臨終、瀕死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予心肺復甦術等等。

然而,這些新健保政策或制度,不一定都能減緩醫療費用的上漲速度,有的甚至會增加醫療費用的支出。但可以預期的是,將有助於減少醫療資源浪費以及提高醫療利用效率。

最後,必須特別指出的是,隨著台灣醫院不斷大型化,醫療體系大傾斜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就每千人口急性病床數而言,現在美國已經下降接近3張,而台灣卻超過6張;就住院狀況而言,相較於美國每9人住院,只有1人住醫學中心,台灣入住醫學中心的比率竟然高達三分之一。

這種醫療市場結構扭曲的趨勢,應該與醫療服務密度每年成長1.9%有密切關係,而且遺憾的是,如果情況繼續惡化,以後任何醫療院所不管如何努力,氧氣都會越來越稀薄──事實上,全民健保錢不夠用的挑戰,也將更加嚴峻。

(本文作者江東亮,為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


全文網址: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15907#ixzz287nqC9La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人間異語:拚老命救病患 救不了自己父親

人間異語:拚老命救病患 救不了自己父親

更多專欄文章
林秉鴻 醫勞盟副祕書長
Q:什麼原因讓你站出來,為過勞的醫護人員發聲?
A:為提供全民方便跟低費率,政府壓低給付價格到無法保障品質的地步,然後什麼都沒做。醫護人員嚴重被剝削,工作量是別人的兩三倍,最後過勞造成的醫療疏忽風險自負,醫護人員紛紛出走,醫療體系將崩盤。
當住院醫師第1年,我也曾在和平醫院親眼看到,健保如何讓沒錢的市立醫院無法執行防疫政策,導致SARS蔓延,最後害死護理長林靜秋跟醫師林重威。而留在和平醫院的醫護人員,政府沒提供鋼盔步槍就要他們上戰場。我那時就寫和平日誌,讓外界了解當時和平醫護人員處境。 
像成大實習醫師林彥廷過勞死,成大不撫卹。林彥廷爸爸現正為他打官司。他說兒子死後,他看資料,才發現兒子1個月工作逾300小時,最長連續逾34小時工作,無法睡覺。1個月回家1次,就睡一整天。林爸爸是五金工人,也要輪班跟值班,但他發現沒工作得像兒子這麼累。 

Q:你自己有什麼切身經歷?

A:5年前,我在教學醫院當住院醫師,1個月也是在醫院工作三、四百個小時,有天接到電話,我父親退休前兩周在公司倒下,被送到最近醫院。那時我沒人可調班,得隔天下班才能過去看我爸。於是我透過長庚醫生朋友幫我看他,原以為我爸日漸消瘦,是痔瘡導致貧血。結果醫生朋友說,父親腹部電腦斷層全都是癌細胞;X光照出滿天白雲,原來父親得肝癌最末期,癌細胞已轉移到肺。 

爸頭七被要求值班

肝癌早半年發現跟晚半年發現差很多,早發現早治療,再活5、6年都有可能。我心想這半年我在幹麼?我很不諒解自己,我跟大妹都是住院醫師,每天看別人的爸爸,忙到天翻地覆,他們反而活較久,自己的爸爸卻救不了,很多親人都無法接受。
我爸也是工人,一輩子沒出過國,媽跟妹要帶爸去日本玩。我原想中斷住院醫師生涯,好好回家照顧爸,但最後還是決定留在大醫院,幫爸找資源。醫師假很少,我想我的假就留到父親重病時用,所以沒陪爸去日本。父親回來不久就走了,我很後悔,最終我的假竟是拿來當喪假。 

Q:喪假,還要用自己的假?

A:《勞基法》有喪假,醫師沒有。都要排好,有醫師替你,才有辦法請。爸頭七還沒到,總醫師打來說:「你請假是白天,晚上要回來值班喔。」我當場抓狂說:「你們這樣太過分,我替醫院做牛做馬,如今喪親,晚上還要回去值班,我絕不回去!」
我以前很好學,看論文、研究最新治療,去上課了解案例可改進的地方。我父親死後,我拿著論文,心想,弄半天救不了我爸,還看論文幹麼?看同事努力寫論文,求表現,就為搶少數主治醫師席位當榮耀,那一瞬間,我提不起勁。
對醫療失望,我離開大醫院到小診所,但始終放不下,於是加入醫勞盟。要有人說出醫界真相,醫療人員承受這麼多,如果再不發聲讓外界了解,日後醫療崩壞的責任又扣在醫護人員身上,那真是太不公平了。

在你腳足腐爛的,是我的心頭肉

在你腳足腐爛的,是我的心頭肉

◎ 作者:吳靜芬醫師

寫在前面:這是網友的真實故事,很硬,請讀者自行斟酌是否讀下去…

「你們這些無德密醫!說甚麼要切掉我的左腳拇趾!你自己去跟我老婆好好解釋,看你們怎麼弄得,我人好好的進來你們醫院,出去居然少一隻腳拇趾!我要找民代,告發你們這些無德爛醫生!」
圍繞病床邊的一群醫生護理師,縮著頭挨罵:「先生,您的下肢動脈,已經因為長期抽菸,全阻塞了。這們小的血管,無法以氣球擴張;繞道手術,也接不到正常健康的血管。你的大拇指,已經嚴重壞疽,而且有次發性感染。不趕快截肢,不要說你的整隻腳都不保,甚至還有可能有感染引起的生命危險…」醫師急著解釋著。
可能”截肢”這字眼觸到這位先生的引爆點,他的氣,一發不可收拾。揮舞著被菸焦油染黃的右拳,張閉著有著一口薰黑牙的憤怒之嘴,用充滿尼古丁氣息的吐息,毫不遮掩他對可能失去身體一部分的不諒解與無法接受。
醫生的眼神,黯然了。雙眼只注視著這位先生紫黑的腳拇趾,像火山口,汙黑的中心,噴發著腐敗的泉焰,覺得自己的心,好像也被挖了一大塊,獻祭於這空腐的缺口,一同敗壞分解…

疾病的過程,醫師與護理師給予的,是協助,不是改造。當我們肆無忌口的大口大口吞下美食時,這些過剩的營養終將成為身體的負擔;而當癮君子暢快地吞雲吐霧,煙霧繚繞時,卻全然不知,一根菸,就是一條閉鎖的血管,一塊蠢蠢欲動的血栓,一個得不到血流供應的器官。而代價,何嘗只是一隻黑掉的腳拇趾?更令人害怕的,是一個一樣黑掉的,原本應該精明能幹的腦袋,原本應該赤忱跳動的心臟,原本應該無限可能的人生,還有一個原本應該幸福美滿的家庭!

那麼是誰,放縱源頭傷害國民健康?是醫生嗎?
菸,很容易買到吧?街頭巷尾的便利商店,甚至省道旁的檳榔小攤,清涼養眼的美女還會送上香菸的”得來速”!電視電影中,男女主角無論上演著哪一種情緒,總是叼根煙強調。政府徵收菸品的健康捐,十元二十元的受財團與選票箝制,而生命是如此廉價嗎?這些傷害自己健康的人,大剌剌的耗盡許多健保資源,由其他認真注意自己健康的人,來幫他繳納生命的罰鍰,這樣對嗎?
生病,真的有時候,不全然是無辜的。應注意、可注意、能注意等法官最喜歡拿來定醫師之罪的理由,政府或菸商,或癮君子們,曾經注意過了嗎,還是無法注意呢?而苦口婆心說戒菸的醫師護理師,沒病前被噓笑是雞婆多事,生病後還得承受沒醫德沒醫術的欲加之罪嗎?同樣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不願意收斂口腹之慾,不願意運動,不願意藥物控制的人們,比比皆是,那到底是誰沒注意?
沒注意也沒關係吧!進了醫院,醫師護理師就是得讓這些受損的血管、黑掉壞死的器官,全數恢復原貌與正常功能,否則就是醫師護理師的疏忽怠職。台灣醫療進步的原動力,很多應該歸功於這種過分的期待。

健康,操之在己。每天的日常生活,決定我們有多少健康的本錢。或許,癮君子們聽不進,但要知道,在您足上腐爛的,是醫療照護人員的心頭肉…

在此,謝謝很多願意戒菸與願意回歸健康生活模式的可人兒,謝謝您們,不斷新生我心頭的肉。

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評鑑並非萬靈丹

評鑑並非萬靈丹

◎ 作者:方瑞雯醫師


面對護理工作內容繁重不合常理,常常超時又沒有確實勞基法保障。面對這許多導致護理人力嚴重缺乏的問題,衛生署曾提出醫療單位人力要符合怎樣怎樣的標準,最後總會加上一句『考慮將此標準納入醫院評鑑』。

醫院評鑑一直都被政府醫療單位、民間團體、甚至部分醫療界人士視作能夠保障醫療品質、甚至提升醫護勞動環境的良藥。然而在護理人員自身評估造成血汗過勞以 及惡質勞動環境的種種因素中,毫無疑問醫療評鑑是其中被反覆提出的一項。甚至連政府機關也不得不直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而於近年來試圖減少評鑑項目。從二 零一三年開始將原有計49項醫院實地評鑑、訪查,精簡為22項,共計減少55%的項目。

台灣由衛生主管機關委託醫策會進行醫院評鑑改革規劃,自二零零七年開始正式全面施行新制醫院評鑑及新制教學醫院評鑑,同時依評鑑合格結果決定健保支付標 準。也就是說,執行同樣的醫療處置,依該醫療院所所得到評鑑結果不同,所得到的健保給付也不一樣。因此,在健保給付的直接誘因下,所有醫療院所無不竭盡全 力於醫院評鑑上爭取最好成績。

醫院評鑑依其結果有三年一評或是四年一評,受評時間依評鑑等級從數小時到數天,評鑑項目從人力、設施、醫療規範等等洋洋灑灑數十項。評鑑委員要怎麼樣在這 麼短時間內確認被評鑑對象實際狀況、而被評鑑醫療院所要如何讓評鑑委員承認自身的成績,成為異常複雜的攻防戰。

然而非常遺憾地,要在短時間內得知一處醫療院所三四年間的實際狀況,最常被使用的方法就是使用大量的統計報表或是各式紀錄,讓審查委員隨意抽查。即使醫策 會曾經公開表示評鑑不以書面資料為重,但想當然醫院方面絕不會因此膽敢冒著評鑑不過的危險爽快決定不要做書面報告。同時很現實地,要在極短時間內不靠書面 呈現大量資料終究是不可能的。或許評鑑委員並不想看製作精美的報告書,但臨時抽查數萬筆檢查報告中的某一筆、或者幾十種品質管理報告中的某月份某一種、或 者隨便翻開某某本病歷中護理評估的某一項,已經是醫院評鑑時必定上演的劇情。

而那些超級繁複的護理紀錄、繕寫清楚美麗的表格,無一不是花費醫護人員驚人時間與心力含辛茹苦製作出來的。有個非常著名的笑話,護理人員為了達成評鑑的高 度要求,必須放棄照護病人的時間,去書寫那些用來提升照護病人品質的病歷。一整天下來,護理人員花在寫病人狀態如何、計畫如何、實行結果評估等等的時間, 可能比真正待在病人身旁照護病人的時間少不了多少。明明是用以改善醫療品質、保障病人安全的種種方案,結果反而侵蝕掉護理人員的時間精力,進而導致醫療品 質下降、病人安全受損,真的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

再來,評鑑的時間可能從幾小時到幾天。局限於評鑑時間過短,護理人力短缺的問題常常因此被忽視。數年之中,醫療院所往往僅有評鑑那星期、甚至評鑑那幾個小 時人力足以符合標準。為了合乎評鑑標準改變人員配置,以及評鑑後的大量離職潮時有所聞。這都是評鑑所無法察覺的重大問題。

而除了醫院評鑑之外,醫療院所其他多如牛毛的評鑑獲認證項目也很驚人。高齡友善醫院,無菸醫院,健康職場等等,或許當初設計認證單位立意良善,但對早已疲於奔命的醫護人員而言,僅僅是一場又一場重視表面功夫,卻又嚴重消耗精力的作秀而已。

醫院評鑑並非改善醫療環境、防止醫療崩壞的萬靈丹。去發掘其他真正有效的監督方法是必須的。是否針對人力項目採取不定時抽查、或者其他更有效率的做法,是衛生機關必須好好考量的。

健保費調漲,為何醫師還不滿意?

健保費調漲,為何醫師還不滿意?

◎ 作者:吳靜芬

報紙標題寫著:「婦兒科門診費調高,醫界仍不滿!」
讀報民眾很容易覺得,又是一群跟林益世一樣,利慾薰心的醫生又再得了便宜還賣乖!
是,醫界是很不滿。真正利慾薰心賺進大把鈔票的,對門診調漲的,一個便當都買不起的幾十元,應該嗤之以鼻;真正利慾薰心的人,不會見報,但會默默在他家的水塘裡丟進六千三百萬元,新台幣與美金。
是,醫界是很不滿。健保的財務黑洞,不是因為門診調漲的診療費。
那是甚麼?

有位朋友跟我說,他的姑姑罹患癌症,每個月都定期回診,拿回大把大把健保給付的口服抗癌藥品,單月藥費健保價合萬餘元。但他的姑姑從來不吃,抽屜裡的藥品,開家藥局也都夠了。
他好奇問他姑姑:「妳不吃藥,為什麼要看醫生?」
「因為我每次回診,憑醫師開的診斷書,就可以向我的私人保險申請五六百元啊!」
「那妳的醫生知道嗎?」
「我怎會讓他知道!他要知道,糾正我,不麻煩死了?!」
我必須要強迫自己相信,像我朋友的姑姑一樣的患者應該不多,但新聞中一年看診一千多次的患者,一天看個七八科專科門診的病人,酗酒以後頭暈嘔吐上醫學中心 急診的人,是紮紮實實的存在的。為何會如此?那是因為台灣沒有良好的基層醫療與轉診制度,醫療資源利用的守門員,不是具專業醫學背景的醫師,而是因病痛而 焦慮恐慌的民眾。

這樣的報導,加深醫病對立,成了促進醫療崩壞推波助瀾的最大幫手。我看不到贏家,只看到兩敗俱傷、奄奄一息的醫界與病患。

當臺灣醫療以要價極其低廉又具良好品質的服務傲視全球時,我以身為台灣醫療人員為榮,並強烈希望這樣的台灣特色能夠永久經營下去。但是一個政策的實施,界 定初衷立場,規劃完善且可以定期檢討改善之機制,以最有效率但不違悖人性之方法來施行,才是可令眾人服膺的完善政策。那一個想以社會保險之名卻意圖進行社 會福利之目的的政策應如何長久經營?應如何進行“定期檢討改善”這些評鑑教會我的事呢?華人做事,首重名實相符,名不符實,何也?

在過去這十年,因健保德政,我們的住院人日數是三倍成長,但醫師護理師的人數並未隨之成長,醫師護理師的薪水與全國水準相比,不進反退;區域醫院,一家家 的關,目前家數是十年前的一半。當我們因低廉便宜又有好品質的醫療而睥睨全球時,仔細想想,聰明如你,都不難知道,這是甚麼堆砌起來的。而苟延殘喘的醫師 護理師,我也不曉得,是靠甚麼無畏於過勞坐牢的威脅,繼續撐著一口氣的。

健保價廉,很難令人珍惜。而我們必須承認,一個會治病的醫師,一個能隨時監測患者狀態適時稟報醫師作及時處理的護理師,其養成是相當不易的,而這樣的人 員,更是國家健康照護體系最珍貴的資源。滴水尚須思源,那病好了呢?我們得珍惜健保德政,以國際單位國家醫療成本之一半不足(這還是假設台幣與美元英鎊等 幣值相當的前提之下),標準醫療費用的數十分之一的給付還打折,再加核刪,可以輕鬆照護兩千三百萬人民,大小病全包,也包含其中有些人一天需要看個七八科 專科門診,一年需看診一千多次,每個月領一萬多元的藥品不吃,也要向私人保險請領五六百元的被保險人,而所有被保險人看專科醫師與安排檢查、住院、開刀的 速度,卻是國際的數十倍快之上。

名實不符,必不長久。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是完全不同的運行機制。我想我們是該思考的時候了。否則,我們只能繼續的看著醫療人員的流失,病房繼續關閉, 五大科繼續招收不到新血。那個時候,向健保局申請支付的人減少,健保財政可容易平衡了。只是犧牲的,是當初健保規劃的良善美意,全民共同風險分擔,互相照 顧。陪葬的,是全台人民的健康。而我們只好繼續在一個沒有醫師護理師的地方,照護民眾的健康。這就是廉價的代價。這就是未妥善分配資源的代價。

想想吧!我們一定要到找不到護理師打點滴給藥,找不到醫生看診治病,找不到病房住院養病時,我們才要知道,醫療的重要性嗎?還是黎民百姓的健康無所謂,一定得達官顯貴沒病房住了,沒開刀房可用,找不到開刀醫師時,我們的偉大政府才會痛定思痛呢?

「那些鞭打自己馬兒的人,過不久,都得自己走路。」~ 古諺,讀自“說故事的力量

絕望的世代

絕望的世代

◎ 作者:吳靜芬

以前,最喜歡幫學弟妹們上課了。將書本的醫學知識彙集,貫通以容易理解的,自己行醫幾年觀察與思考並且融入人事人情的邏輯,演繹予他們聽,夾雜一些艱深難 懂的拉丁文,很輕易的就可以從他們青春天真的臉龐上,獲得崇拜的閃亮眼神,以及一副等會兒回頭,就要立即投入臨床學習,享受了解病理、治療正確這種只有醫 師這行業才能得到的自我滿足感。那時,一次課,都覺得自己播種了一列新綠的幼苗,終將茁壯為醫療的枝繁葉茂,庇蔭將來源源不斷的因疾病而受苦的人們。希 望,永遠不斷的向青春,傳遞。

今年,種不了了。

在小教室中,實習醫師與畢業後第一年的住院醫師,無精打采的坐著。醫學的書籍攤在面前,百無聊賴的擺著姿態,不見動靜。學妹支著頭,咬著唇,瑩光筆像是不 小心跌跤,在書上畫出一道淺淺不經意的暗黃。學弟捧著書,視線卻好像穿越這些整齊排列的拼音文字,彷彿他研究的不是這些心臟用藥的藥理機轉與臨床證據,而 是地板上的斑斑點點,密碼似的另一種學問。

「來,今天我們來研究一個急性心臟衰竭的病例。」

機械式的抬頭,眼神清楚的告訴我,主人不在。

「一位五十七歲男性,癮君子,獨居。這次因漸進式的呼吸困難與雙下肢水腫來院求診…」

可能他們累了,個案就我自己來陳述好了。接著,用自己覺得活靈活現的方式,在白板上素描著生命的循環。

學弟妹們偶有點頭,偶有筆記。對笑話很有反應,但一回到臨床與診病技巧,就又像海綿一般,吸入我的聲音,只是吸入,沒有回音。笑容停留的時間很短暫,我必須心知肚明的知道,這些不是他們熱衷的那一部分。

討論結束,眼神的主人回家了。「學姐!當醫生,真的很苦嗎?」學妹提起深深的一口氣,當作對這堂課的第一個問題。

「學姊,辛苦的作甲溝炎清創一個小時,與異味和膿水奮戰,只能有29元的收入,要作30個清創手術,才能付一張違規停車的罰單,是嗎?」

「學姊,主治醫師第二個月的薪水,真的有可能只有8300元嗎?我的生活費和零用錢比這多耶!」

「學姊,我的老師和學長都被告,我是不是不要走急診、外科、婦產科、小兒科、心臟科?但是上次我那胸腔科的學長也被告,學姊,到底還
可以走哪一科!」

慌急的語調,緊蹙的眉心,我知道他們希望我否認這一切。

我要播種嗎?明知這是一片旱土,乾涸,無日。害蟲們不停的咬嚙新生的根,髒臭的水源滲進土壤的隙縫,隔離種子得以求生發芽的新鮮氧氣,阻絕生路。

我默不作聲。「學姊,我們都知道,這是真的。我真的在考慮,將來是不是要當醫生。8300 元!吃都吃不飽。」

第一次,從學弟妹眼神讀到絕望,讀到對醫學的嫌棄與鄙惡。我急急忙忙擦掉白板上密密麻麻的拉丁字,彷彿為了教授一堂浪費他們青春的課而悔過般的急促。

「沒事,學姊明天中午請你們吃飯!」好似要洗刷這8300塊的同情般,我豪爽的展現還有實力請客。種子與新苗,我把他灑向天空,寬廣之
處,或許還有新生。

嘆了一口氣,突然想起腫瘤學中的一個現象:沒有新生的血源,任何腫瘤都將進行自我毀滅,長得越大的,毀滅越快。或許,這就是唯一一條治癒台灣醫療的路。

---------------------

後記

醫學服務人才斷層的嚴重程度,是醫學服務人口老化速度的數倍;新一代新進醫師的數目,掉的比馬總統的民調支持率還厲害。我們這一代,是絕望的世代。往前望 去,成蔭之林忙著自求多福;往後望去,一片死疾。面對害蟲、髒水, 永日的黑暗與風雨,除了失望,我們還是不斷的賣命伸展枯瘦的枝枒,向烏雲密覆裡的隱約絲光探去,掙扎著不想當治癒腫瘤過程中,必定得陪著犧牲的那一群;掙 扎著再多長些綠葉,還能為樹下躲雨的人們,遮些陰冷,去些濕涼…

懇請大家,所有的台灣人民,重視醫療崩壞的現在進行式,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了。民間的覺醒,才是唯一有效的力量,因為政客要的選票,握在每一個台灣人的手上。

他們不是草苺,是山竹果

他們不是草苺,是山竹果 

◎ 作者:吳靜芬



一 位德高望重的老師,頭髮已灰白。豐富的學術與臨床經驗,讓他穩座所謂的大老地位。見了面,卻仍像第一次去遊樂園玩耍後的小朋友,眼睛閃亮的興奮訴說,上次 一起念的關於心房震顫的學術文章,讓他想起之前一件尚未完成的研究。念完文章後,他就回頭孜孜努力,覺得可以再為這群特別容易中風的患者,預防些什麼。灰 白的頭髮下,是個熱情不滅的腦袋,歲月只堅定了他對醫療的信仰。

另 一位,小女孩醫師,從小兒科轉任家醫科醫師。筆粲蓮花,溫柔卻有力的文字,是許多人,尤其是醫護人員的精神良藥。有天,她幽幽訴說,心中一直有一些愧疚, 成了四大科的逃兵,沒為醫療奉獻到她原本設定的程度。我擁著她的肩,告訴她,她的文章已經是很多人的救贖,包括我;也讓這紛亂的社會重視醫療崩壞的嚴重, 上醫醫國。烏黑亮亮的秀髮下,是一個不斷勤勉自己,我是不是可以作的更多的聰明溫柔,雖然有些年輕與徬徨的腦袋。

醫者,不管是哪個世代,都不是草苺,而是山竹果。外表非得堅強,內心瑩白香甜。只為了命定的為醫療奉獻的初衷,以自己可以作到的最大努力,走在一條其實蜿蜒曲折,坑坑洞洞的醫者之路。

於是,小鳥們都飛光了

於是,小鳥們都飛光了

◎ 亮亮醫師

2012/9/17日新聞,為解決醫界六大皆空,健保局公告調高婦產科、外科和小兒科的支付費用,新聞下了聳動的標題:「醫界還是不滿意。」

這種增加醫民對立的新聞真是要不得。醫界不是不滿意,而是病人肚子痛,你給他擦香港腳藥膏有什麼用?不對症下藥的政府,令人傻眼。

電線杆上有十隻小鳥,有獵人開槍打死一隻小鳥,電線杆上還剩幾隻小鳥﹖如果被打死的小鳥是被告判賠三千萬的醫師,空盪盪的電線杆就是六大皆空的醫界。

小鳥飛走的原因,一是讓醫師沒有安全感的醫療濫訴,二是過勞工時長、無生活品質的血汗醫院。政府卻開心的宣布:「來來來,每隻小鳥多發一點好吃的飼料……。」你以為這樣,小鳥就不會飛走?

再來看看最近政府的荒謬政策。護理人力荒的原因,是護理人員一再超時、過勞,以及長期處在高壓力的工作環境。有22萬多人領有執照,卻只有13萬人留在職場。政府不去改善惡劣的勞動環境,反而為了人力大缺口,提出學士後養成制,二年內「速成」護理人員。

小鳥飛光了,就把還不會站、還不會飛的幼鳥丟到電線杆上,搖搖欲墜。獵人還未開槍,小鳥自己就掉下來了!實習時數不足、訓練不足的「速成」護理師,如何可以妥當的照顧病人?病人的安全在哪裡?

前幾天遇到一位骨科醫師,在大醫院工作了十幾年,最後仍然選擇自廢武功、放棄訓練多年的高超開刀技術,到小診所看看較穩定的小病。問他會不會覺得可惜,他 說他許多同事都被告過。「有的車禍被撞的面目全非、嚴重骨折進來,骨科醫師也只能盡所能搶救,最後病人命被救回,但功能受損,還是不滿意的怒告醫師。卻從 不心懷感恩、或去思考一開始是『什麼樣的情況』被送進醫院來的……。」

醫療糾紛的原因,常常是病人們對於痊瘉的期待,遠遠大於醫療所能做的極限。

「之前有個歌手更離譜,在『國外』騎重機跌倒、食指骨折,『回臺灣』找名醫開刀治療,『三年』之後,覺得食指變僵硬,彈吉他不靈活,決定控告醫生。幫他 動刀的醫生大喊冤,開完刀,醫師有叮嚀要休息一個半月骨頭才會癒合,還要回診拔釘子,要歌手多休息,千萬不可彈吉他。哪知病人開刀完隔天就出院,還立刻開 演唱會!」

檢討自己少、怪罪別人多,是人的天性。醫師只幫你開了「三小時」的刀,還要怪醫師,這「三年」之間,自己有做好保養與復健的工作嗎?

於是,小鳥們都飛光了。

神經像恐龍一樣遲鈍的政府,槌到尾巴的信息,久久之後,終於有一些些傳遞到大腦。馬總統站出來講話了!「請醫生們,對於醫療的糾紛,不要怕道歉,道歉並不是民事賠償成立的要件,就像我過去以來一再對228事件道歉一樣。」

????????????????

想起龍應台的文章曾有這麼一段話:「『弱肉強食』或許是生物界的常態,人吃牛羊豬狗草蝦螃蟹;但是『大地反撲』也是自然界的常態,強食者的濫殺濫捕,最後要造成自己的枯竭。」

開槍打死小鳥的獵人,有一天他會發現破壞了自然生態,如果再不改變,春天將不再鳥語花香,再也聽不到小鳥的美妙歌聲。

選擇漠然、而且冷眼旁觀著獵人打死小鳥的人們,有一天會發現一個寂靜的春天。

928醫策會醫學美容品質認證試評說明會

來賓投稿:參加9/28醫策會醫學美容品質認證(試評版)說明會之感想

◎ 作者:陳斐 (8年從業醫美人員)

昨天,醫策會打著「促進醫學美容品質」的口號,開了這場說明會。
會中絕口未提評鑑需要付出的費用,和評鑑所獲得的「金牌」有什麼用處。儘管這兩項都有醫師在現場提出問題,不管是醫策會代表、衛生署方,都未正面回應這個問題,甚至,一開始我們聽見醫策會說,醫策會自己本身沒有醫學美容的經驗,所以策定這些評鑑條約需要聆聽各方的意見。

事情就是這樣開始弔詭的;沒有基層從業經驗的官方,又在自吹自擂地扮起奇怪的評鑑公親者角色來了。

可以看見,有將近兩百位來自南北各方的醫師與醫院代表參加此會,顯見台灣關切醫學美容評鑑議題的醫師與從業人員眾多。

但令人驚訝的是,當醫師建議需正名為 「美容醫學」而非醫學美容時;這個Q&A活動,台上的三位官僚面孔,多數時間並未友善回應,總是回答「會把現場的聲音帶回去。」不曉得這個聲音是帶去哪裡?因為掌管的大官們就坐在台前。且今天來不是就要聆聽聲音的嗎?

當現場有從業人員質疑:「現行法規醫學美容只定義為醫師與護理人員執業,未註記美容師能參與醫學美容的立場為何?」以及當現場有醫師提出:「衛署是否別像Discovery channel獵豹般地突擊,應避免落於僅憑麻醉專科醫師數等的評鑑,而忽視現行醫師動態進修的機制」時,官方的態度竟然回答:「今天請大家著重於條例有無需要修正,至於從業人員的人數與資格不是這次評鑑重點。」這樣的荒謬回應。

我們知道,自費的醫學美容之所以讓多數民眾產生意願式的消費,乃其真正提供了民眾:「癒能與效能」,從業人員應謹守的本份就是在通往這個「癒能與效能」目標的過程,提供「安全、安適、安心」的服務;維護病人安全為必要條件,既以「維護病人安全為基礎條件」下,所有評鑑條例的約束就是一種自掌嘴巴的多餘了,因為如果連病人安全都無法顧及,遑論提供自費服務?

再來,衛生署始終不願正視回應從業人員資格的問題,我們知道,台灣的醫學系與護理系並沒有主修美容學識,目前醫學美容從業市場有近半是非醫療人員,而是美容執照人員,許多臨床上的接待、服務流程與顧客心理諮商,是學習美容專業者才有的經驗,而不是初入此行的醫護執照人員。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加上由台灣正統美容相關科系畢業取得美容執照的人員,才應該是提供美容服務最佳的組合。這當中應有執行勞務的劃分,以避免侵入式治療過程的安全疑慮。

如果衛署連執業人員的資格確認都無法掌控,又遑論解決密醫密護、以及合法登錄的問題?又如何帶給民眾保障?

台灣美容科系學校系所發展相當發達,台灣欲發展國際觀光醫美,卻又將正統美容科系執照人員屏除在醫學美容正式合格人員的範疇外,請問到底是對自己的學校教育、還是對自己制定的執照考照制度沒有信心?應該透過一個中介,鼓勵對從業多年的醫學美容人員核發醫美檢證資格認定,這也就保障了非專科醫師轉型從業醫美的經驗制。

再來,限定麻醉藥用分級式的評鑑,對醫學美容專業更是未經謹慎思慮。會中也有醫師提出建言;認為官方應注意的是「麻醉專科醫師」的培植養成,而不是把精力放在監督現行治療所應用到的藥品名。我們知道,在臨床上,麻醉被用來舒緩疼痛、增加治療過程的舒適與安全,一個正統的麻醉醫師憑藉的除了自身對麻醉藥型的專業,更重要的是患者臨床表現評估,來控制麻醉深度與執刀醫師配合;僅用麻醉的等級,而忽略各種麻醉類型所對應各種患者與各式治療療程的效益,這是不健全的思考。甚至,某些醫美診所根本不接觸全身麻醉的手術,只作微整形,又何論以此列項評鑑?這是醫美專業與其他科種院所,須分開思考其相異同處,醫策會與衛生署只用單一標準化的評鑑,思考亦不週全。

怎知在聆聽之餘,許多問題尚未有解決與結果,官方便一昧恣意實行,罔顧民意,
唉!由此可見,不識人間疾苦者,不適合當官握權!官方永遠不知道,民間自律的經營業者、真正的從業人員,想得永遠比官方多呀!面對排山倒海的各式醫美資訊紛亂,人員素質不齊,衛生署不從基本流量監督管制,只急著做表面功夫,如此,評鑑的意義在哪裡?還大肆談希望超越韓國醫美,醫策會還真是令人慨然呀!!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為什麼外科醫師沒人選

為什麼外科醫師沒人選


◎ 作者:Ricky Lian

昨天開車到中和入出境管理局領證件
想找個停車場 附近都沒有
操場附近的停車格沒幾個 當然被停滿
很多車就停在操場邊的黃線旁 算一算十幾台車都這樣
找不到可以合法停車的位置 我也只好有亂停在黃線
停好後進去領件簽名 火速出來 只花三分鐘
車子擋風玻璃已被開了一張違規停車 (心裡很幹)
交警還在忙著開其他其他車子的罰單
我走過去客氣的問他 這要罰多少 他說 NT900
我再問他 大家來辦公又沒停車場 不停在黃線能停哪裡
他笑笑的說 沒辦法 違規就是違規

以前當外科住院醫師領的是死薪水
多忙多操半夜不管幾台急診刀
薪水都一樣 死薪水不會因為你這個月比較多刀比較忙而變多
(酸民會說你們還不知足 外面只有23K 不爽不要幹啊!)

今天收到當主治醫師的第二個月薪水 看到細目有點傻眼
沒有保障薪 我心臟外科同事上個有月只領 NT8300
(你們沒看錯 沒有少一個零 比23K還少)
當主治醫師是以業務量決定你的薪水 你沒case就沒收入
每個case都有細目 門診,住院,開刀 都有價目表
讓外行人認識一下實情吧

上個月有個20歲病人來我門診
腳指甲會往兩邊長造成長期發炎紅腫疼痛
指甲兩邊都有點化膿了 開了止痛消炎藥先吃
隔天給他排了門診手術
開車20分鐘到醫院 再等了一小時(前面有長輩優先)
有助手 有流動護士 加我三人
手術很簡單 消毒 鋪單 打局部痲醉劑
就拔指甲 修剪爛肉 清創 消毒
再把指甲近端兩側生長板修剪一部份 避免以後長太外而刺到肉
再把傷口包得美美的 前後十幾分鐘
自己再花幾分鐘寫好手術記錄 還要畫圖

今天看到薪水條有這台刀的細目
健保給付NT164
醫院抽成後只有 NT49
還沒說完
院基金要扣 7%
科基金再扣 5%
近到我帳戶 NT43.12
這還沒算國稅局會扣我 30%的稅
精算下來 一台拔指甲的刀 我只有NT29
買不到一杯珍珠奶茶

想想我那三分鐘違規停車 罰我NT900
我當外科醫師 要開30台拔指甲的刀量 都不夠繳這張罰單
我生氣了

想當外科醫師嗎?
歡迎歡迎

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可憐的公費生...

可憐的公費生

◎ 來賓投稿〔一個公費醫師的太太〕

我不是公費生, 好險我不是, 從醫學系畢業後考到醫師執照,可以開開心心的領到 “正版的執照” ,選擇自己想要的科系(我是婦產科醫師),然後接受完住院醫師訓練後, 現在到了一家穩定的中小型醫院, 完成了一件人生的大事:生小孩, 然後專心工作。 我的工作內容很簡單,一個禮拜看四個一般門診,三個高層次超音波門診, 另外就是接生、開刀、查房, 一個月值四到六班不一定; 這樣的工作,也許有些人還是覺得很累,但是我已經很感恩了,我們院長也對我很好,對於剛到院不到一年的我並沒有太要求業績,要我慢慢做,小心做,不要出錯就好, 所以即便我在今年生了第一個寶寶,手忙腳亂之下還是可以抽出時間照顧她 (白天當然只能交給托嬰中心了)。

可是我的先生就沒那麼好運了, 我的先生是公費生, 也是選了婦產科, 然後必須要按照分發到某署立醫院工作, 一開始的時候願景是很好的, 雖然知道只會有兩位醫師, 一開始談的薪水也很普通, 但是我們覺得至少離家不會太遠 (至少不是去離島), 來回通車雖然很麻煩, 但是至少他不用離我們妻女很遠, 所以也就很開心的到了分發的醫院。

可是, 到了分發的醫院, 情況卻跟口頭約定的不一樣, 他也是要看門診要開刀要接生,但是, 一個月要值十五班!! 本來講好醫師人數不足, 所以可以不用天天有人值班的, 但是報到後卻改口了, 說改就改, 一個月就是十五~十六班。 再者, 值一班領多少錢呢? 一天24小時領1500~2000元, 我真的都不忍心在這裡換算成時薪了, 因為換算成時薪寫在這裡真的是很羞辱人的低呢! 除了固定要睡在醫院的15天, 我先生接生時也要事先到醫院去照顧孕婦, 因為這樣, 一個月沒有幾天是在家裡睡的, 原本想說我們可以兩個人交替照顧小孩的, 變成小孩都快要認不得爸爸了!

我想說, 我們不要錢, 但是請尊重我們的生活和生命好嗎?

這樣高風險的工作, 一個月值15班?!

我先生人太好了,默默承受

但是我不好, 我受不了了! 前幾天我累到重感冒的時候, 我跟我先生說: 你一個月值班費兩萬多我給你, 你去跟院長說, 我們不要值班了行不行!?

無語問蒼天, 公費生就要這樣隨便人家 (糟蹋) 嗎? 為什麼我們就只能消極的想 ”這還公費的兩年或四年就隨便他們了” 我去查過2011年的公費生分發辦法, 關於選系統選院的規定洋洋灑灑, 但是, 對於公費生的權益: 包括工作時數薪資保障, 通通沒有規定!! 天啊! 這是一張甚麼樣的賣身契, 扣著公費生的正版醫師執照, 然後掐著脖子, 規定要怎麼改就怎麼改, 沒有定型契約, 沒得商量!!

我想說的事情是
  1. 還沒有簽約當公費生的高中生, 請不要再當公費生, 寧願去助學貸款, 寧願去讀私立醫學院,也不要當公費生!!
  2. 已經是公費生的要選擇分發醫院之前 (不管是榮院還是署立醫院), 一定要要求明文簽約, 規定值班怎麼值, 工作內容為何, PPH怎麼算等等, 你想得到的都要列進去!! 想當初我跟我現在工作的私人醫院簽約, 人家可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契約 (我甚麼都問了, 連報稅怎麼報都問了!) 為什麼公家醫院不用明文簽約?!
  3. 即便可以先問清楚責任和權益, 但是很有可能之後, 各家榮院或署立醫院給的條件就會越來越爛, 所以就會演變成只能從一堆爛蘋果裡面挑一顆比較不爛的 => 所以回到第一條, 有志醫學系的學弟妹, 還沒選公費的千萬不要選!!
最後, 我在這裡怒吼, 但是退輔會和衛生署長官們, 也看不到, 看到也不一定會理, 但我想說的是, 公費生也是令人尊敬的醫生, 更是救命救病的醫生 (因為大多是四大科或急重症科醫師), 請尊重他們,愛護他們,照顧他們, 現在就是公費生的大家人都太好! 默默忍耐! 這並不表示愛他們的家人就也得跟著忍耐好嗎!!

權益是自己爭取的

醫生不是笨蛋

醫生只是人太好了…請不要再當濫好人了!!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醫勞盟幹部成員名單

公告:醫勞盟幹部成員名單

歡迎支持並加入會員成為我們的夥伴!
入會申請書:http://db.tt/kY50osPT

電話:0916-995-107
電郵:tmalabor@gmail.com
匯款帳號尚在申請中,確定後再公布。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成為令對手敬畏的stake holder

成為令對手敬畏的stake holder
... 寫於醫勞盟成立大會前夕

◎ Erin Wu 寫於 2012年9月9日 14:30

今年以來,每當我同醫勞盟友人走進公聽會會場、站上街頭、甚至接受訪問時,不知怎的,腦中常縈繞「代夫出征」四個字。

「代夫出征」,是戒嚴時期黨外部分女性候選人特殊的宣傳語言。無論原來是專業女性還是家庭主婦,這些女人站上撥放「望你早歸」等催淚歌曲的宣傳車,代替她們因衝撞體制入獄的配偶,延續民主理念。

可我的另一半,一個毫無政治企圖、甚有惡感的泌尿科醫師,怎會讓我這性別與專業意識分明的妻子,產生帶有封建色彩的「關係聯想」?

1995年,我們兩人的專業生涯與全民健保同時起步,外子先當一年內科住院醫師習得基本照顧,再轉泌尿科,我則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走精神科,陸續進入台灣醫學百年老店當學徒。

那個年代若有醫師談勞基法與合理工時,將被視為好逸惡勞斯文掃地,「哪有醫生自甘比照勞工」!

那也是醫德至上、醫病權力結構尚未撼動的年代,可我已暗暗服膺醫病是夥伴關係,不是父權幽靈再現。

那些年還是健保黃金時代。醫療可近性大幅提升,我身處邊緣小科,分外有感。2003年,墨爾本大學的同學們聽我提及台灣健保體制下精神醫療趨近包山包海,各個艷羨無比。

百年來,老店內眾學徒長工,無不戰戰兢兢追隨先輩,高蹈「研究、教學、服務」三面紅旗,欲登白色巨塔頂峰。而我卻在2006年,因過度浪漫自父權至上老店出走。

約莫同時,重症醫療崩壞、醫病關係急凍、醫療訴訟浮濫、醫事人員過勞、健康日益不平等…一幕幕如蒙太奇,在你身邊、在我家裡上演!

別說二十多年前的我,就連六年前入學的學弟妹,都無法逆料從去年五月一日起,我們將年年身著白袍、頭戴工人帽,頂著烈日並肩在街頭吶喊「醫護過勞、病安不保」!

我的分貝必須高出別人雙倍,就在發聲同時,外子持續沒日沒夜地開刀、看診、開各種評鑑會、寫健保申覆(更甚於學術論文)….透支健康為一場眼看沒有明天的戰役而戰。

有很多聰明的同儕說,別浪費力氣狗吠火車,有辦法的人快快跳船;更激進的握拳誓言推翻健保,重新起樓。

但我的選擇是:同醫勞盟一步一腳印成長、茁壯,取回勞動者話語權,成為協商式民主過程令對手敬畏的stake holder,重新贏回醫業的尊嚴。

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醫院破皮了


發佈日期:2012-07-19,發佈者: 
我們受傷了,去醫院找醫師叔叔和阿姨,有他們的疼愛與照顧,破裂的傷口就會慢慢痊癒,再也不疼了。可是現在醫院破皮了,血一直流,沒有人來保護和照顧他們。氾濫的醫療訴訟­、法律的不友善、過勞的執業環境、健保的不合理,是獅子、老虎和鱷魚們,讓醫師叔叔和阿姨們,心慌害怕、內心流血不止。從前病人的感謝、和民眾的保護與支持,就是醫師們的­元氣,讓他們可以為了救人,整夜不睡也滿身活力。什麼時候政府才有解決的OK蹦,幫我們把醫院的破皮貼起來呢?

特別感謝亮亮(醫勞盟發起人成員之一、醫師、作家)友情撰寫影片註解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醫勞盟將於 2012/9/11 正式成立

當個人力量匯集成團體力量時,我們就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醫勞盟將於 2012/9/11 正式成立,歡迎大家加入!


醫勞盟入會申請書:http://db.tt/kY50osPT



扭轉醫病環境 醫勞盟臉書革命開步走


扭轉醫病環境 醫勞盟臉書革命開步走【封面故事】



醫勞盟的臉書在今年三月二十六日上線,每天由醫師會員發布的文章都引發廣大迴響,已經成為醫界不可忽視的聲音。他們從社群網站集結、出發,即將成立實體NGO組織,不僅要為醫護勞動人權、病人安全而努力,更希望學醫的年輕人心中有所盼望。



◎ 撰文:蘇鵬元

翻開近幾個月的報紙言論版,一定會發現醫界的投書特別多。去年以前,看到的醫療新聞多是仇醫的醫療糾紛,但是最近有了改變--突然多出許多與醫護人員勞動人權相關的論述。仔細一看,赫然發現許多醫師的名字,像是張志華、林秉鴻、李紹榕、蔡秀男、陳家如等等,這些醫師不但在看診閒暇之餘投書報章雜誌,也經常在臉書上即時表達對醫界新聞的看法,他們全都是「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簡稱醫勞盟)的會員。

從「搶救急診室」開始

醫勞盟的臉書在今年三月二十六日上線,不到一個月粉絲按讚人數就破萬人,到九月二日,按讚人數將近二萬三千人,每天發布的文章少則三、四則,多則超過十則,每則都引發廣大迴響,尤其是醫護工作時數過長、急診室亂象的照片,按讚人數甚至超過十萬人,已經成為醫界不可忽視的聲音。

醫勞盟預計在九月十一日成立實體NGO組織,相關的投書也在九月十八日集結成新書《醫療崩壞!沒有醫生救命的時代》。

早在三年前,醫勞盟的發起人,也是新光醫院急診室主任張志華就開始使用臉書,記錄在急診室遇到的問題,不知不覺就吸引在急診室工作的醫護人員與病人家屬,張志華醫師回憶,他在臉書的第一篇文章就寫到,希望能用臉書凝聚醫護之間的共識。經過口耳相傳,所有急診室相關人員幾乎都到他的臉書討論。

到了去年二月春假期間,流行性感冒大流行,門診因為休診,所有病人全部擠到急診室,造成各大醫院急診室壅塞,許多醫護人員在他的臉書上面抱怨,而且還有更多朋友因為臉書的五千人朋友上限無法加入,權衡之下,張志華醫師在臉書上成立「搶救急診室」社團,也是「醫勞盟」的前身。

以臉書推動臺灣醫療革新

「搶救急診室」成立不到一個月,就出現嚴重的急診室暴力問題。

去年三月,恩主公醫院急診醫師林憶直在值班期間被黑道毆打,這是他行醫六年以來第二次被毆打,他質疑醫師法「醫師不能拒絕救治病人」的規定違憲,決定要申請釋憲,希望有權利拒絕對曾經傷害過他的病患看診。這則新聞凸顯急診室護理人員的共同心聲。因為醫院怕破壞醫護關係,對於急診室暴力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醫師公會也沒有表態支持醫師,導致這類事件層出不窮,醫護人員處在充滿暴力陰影的環境下工作。

因為這次事件,張志華在臉書上發起「反暴力、反霸凌」活動,短短一個月就有八千人響應。在這個活動中,粉絲團成員在臉書上提出一系列的改進方案,包括急診室要有警員或駐警維持秩序、二十四小時監控、設置警民連線系統、區隔候診區與看診室,管控病人家屬進出等等。

這些行動引起衛生署署長邱文達注意,到搶救急診室的臉書貼文,張志華醫師之後還與衛生署、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一起開會,訂出許多改進方案,而這樣的成果也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教授發現,以「臉書造成臺灣醫療之革新」(Facebook use leads to health-care reform in Taiwan)為題,刊登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上。說明用臉書凝聚醫界共識,進而改變醫療環境是可行之道。

醫療教育改革 要讓學生有盼望

這樣的運作已經讓更多醫護人員關心到自身的勞動人權問題,不過醫勞盟的發起人不只有這樣想,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醫師蔡秀男就說,「沒有醫護安全就沒有病人安全」,因此他們也要教育民眾,醫療勞動人權的問題影響的是病人的安全,如果醫護人員過於操勞,病人的照護也會受到影響。

暢銷書作家、也是精神科醫師的吳佳璇坦承,近期的醫界活動已驚嚇到一些病人,「我們相信八%的病人都是跟我們在一起」,但這是陣痛期,如果沒有這樣的驚嚇,病人並不知道醫生也是人。

有人跟吳佳璇說,他的小孩看到醫界環境這麼糟,只要出現醫療糾紛新聞就想說服爸媽不要叫他讀醫科。
「我覺得坐以待斃是不行的,就好像說你今天得了癌症,醫生跟你說你打了這個化療下去,有二○%的治癒機會,你打不打?打。我做的心情是這樣。」吳佳璇說,「醫療教育做了多改革,讓學生知道,他們會有盼望,而不是把他們送到戰場送死。我就是在幫他們改善環境不正義,幫助他們勇敢去行醫。」

喚醒血汗醫護的人權自覺

另一個發起人蔡秀男醫師在臉書上也提到參與醫勞盟的理由,他因為成大實習醫師林彥廷過勞死的新聞投入醫療人權的改革,他希望過去這些事件,能夠喚醒台灣血汗醫護的人權自覺,推動醫療勞動人權的改革。

面對其他醫改團體可能有不同的意見,醫勞盟希望能異中求同,找到共識推動相關立法,蔡秀男說:「我們沒有一致的敵人,任何都是朋友都是敵人,只有依據議題與目標來合作和對抗。」

八月其實是醫界很難熬的日子,台大醫院優秀年輕醫師林育誼、新北市立醫院盧姓護理師以及台大醫院呼吸治療師自殺,盧姓護理師還留下寫有「做牛做馬還被嫌」的遺書!這些自殺事件主角都在公立醫院任職,而醫院都以封鎖新聞的態度消極處理,在在說明政府對醫護勞動人權的漠視,這些醫師透過社群網站出發,正在改變台灣醫界,為醫護勞動人權、病人安全而努力。

醫勞盟立案 爭勞權救醫療崩壞

醫勞盟立案 爭勞權救醫療崩壞

◎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 101/9/6

醫勞盟拋出血汗醫院、急診暴力、醫護過勞等議題,在臉書獲得迴響,現在登記社團立案,將發表新書,致力改變醫療環境。

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簡稱醫勞盟)今年3月在臉書上線,迄今超過2萬2000人按讚,超過4萬多人討論。醫勞盟日前在台北市完成社團立案登記,將於9月11日召開成立大會,發起人、新光急診醫師張志華是理事長人選之一。

醫勞盟法律顧問、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秀男今天指出,醫療從業人員意識到自己只不過是白袍勞工,因此今年5月醫師陪著護理人員上街,爭取和一般勞工一樣的權益。

蔡秀男說,當懷孕女工不上夜班、超商店員不超時加班,都受保障時,醫療勞權卻備受剝削,以致於懷孕女醫師輪值夜班而流產,護理過勞加班常成態、新生代醫師流向醫美,急重症醫師動輒被告時,醫療體系走向崩壞。

醫勞盟將相關論述,集結成「醫療崩壞!沒有醫生救命的時代」,將醫界爭取勞權的呼聲,做為改變醫療環境的動力。

原文: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209060307.aspx

影響更多的人:專訪張志華醫師

影響更多的人:專訪張志華醫師


記者:陳泠慧(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第一個發起臉書串連推動醫療改革的急診室醫師
  
急診室:另一個病入膏肓的病患
  
      病患擠滿醫院走廊,幸運的病人還有病床能躺著,運氣較差的必須坐在輪椅上打點滴,甚至自己拉著點滴架找地方休息。救護車仍然持續送來病患,檢傷護士無法再找到空床安置病人,甚至連輪椅也用罄,只能要求救護人員將病人連同擔架一起留下來。醫師們穿著工作服而非打著整齊的西裝領帶與白袍,來回穿梭在各種病患之間:吃壞肚子、發燒、被蟲咬、心情激動想哭的婦人、生命跡象不樂觀需要插管的病患、車禍重傷正在大量失血,需要緊急手術的命危病患……這裡不是發生重大災難事件的緊急醫療場所,而是全台灣急診室每天上演的真實狀況。
  新光醫院張志華醫師如同上述的每一位急診專科醫師一樣,一次上班約十二個小時,在這十二小時中,他必須不斷搶救生命危急的病人,卻也要面對其他生命跡象穩定的輕症病患們不耐煩的抱怨,前者處理稍有不慎可能斷送一條寶貴生命,或者惹上天價賠償的醫療糾紛;後者則是威脅投書媒體或是投訴醫院「醫師態度不佳」,無論哪一種,這十二小時中,張志華醫師都必須繃緊神經應對。
  時間一到,張醫師將擠滿急診室的病患交給下一位急診醫師,由他面對另一個緊繃的十二小時。下班後,並不是張醫師放鬆的休息時刻,他打開電腦著手醫治另一個病入膏肓的病患:急診室與台灣醫療環境。

台灣第一個利用Facebook串聯來引領醫療改革的社群活動
  
  國際知名的醫學期刊 The Lancet於2011年6月刊載了一篇名為:Facebook use leads to health-care reform in Taiwan的專文,討論台灣急診專科醫師如何利用Facebook串聯來引領醫療改革,不但是台灣第一個透過社群網站發難醫療問題的專頁,也是全球首例透過社群網路的醫務管理,張志華醫師正是該Facebook專頁的發起人之一。
  急診室擁塞現象已久,卻長期不被政府有關單位重視,追根究柢,健保整體結構問題是主因。台灣健保提供價廉質優的醫療服務,低廉的醫療費用使民眾不論大病小疾,一律往醫學中心跑,排不上長長的掛號人龍,便轉往急診,將急診視同「不用排隊的門診」,造成醫學中心無論門診或是急診,都呈現壅塞現象。再者,健保給付的畸形,使得急重症醫護人員嚴重流失,中小型醫院無法支撐,紛紛關閉床位或將急診改為安寧病房、健檢中心,以上兩者相互作用,惡性循環,形成今日台灣醫療的困境。「急診室是整體醫療環境的縮影。」張志華醫師一針見血指出台灣急診室的困境,見微知著,台灣醫療環境正在走向崩毀。

急診室暴力事件頻傳下 熱血醫師摧生「搶救急診室」

  張志華醫師與其他醫院急診的醫護同仁們,原本就會在私人的Facebook社群裡討論各種急診室問題,去年過年時恰逢有幾則與急診室暴力相關的新聞*,促使張志華醫師與另外兩位同仁考慮是否成立一個Facebook專頁,公開討論急診室議題。然而,成立一個公開的Facebook專頁,讓一般民眾參與討論醫療議題,卻等於挑戰了醫界長期以來的慣例。
  醫界習慣的作法是當醫師對醫療環境或議題有意見時必須透過醫師公會或是各個專科醫學會,一層一層地反映上去,但是很多時候意見卻是石沉大海。然而急診室各種問題沉痾已久,亟需社會大眾的關注,因此張志華醫師與其他志同道合的醫界朋友們,決定透過Facebook的影響力,將醫療困境與問題拋向社會大眾。這群不同於白色巨塔頂端的基層醫師們,褪去白袍,走入人群,希望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力量,抓住發言權。即使面臨各種正反面聲音,張志華醫師也樂觀看待這個現象,相信台灣是個民主社會,能夠包容不同的意見,而且有討論就有人氣,醫療困境才能夠獲得民眾的注意。事實上也證明,「搶救急診室」Facebook專頁的成立,在聲援恩主公醫院林憶直醫師被毆打一事上,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

*三峽恩主公醫院急診室醫師林憶直遭毆打事件


走上風頭浪尖 面臨醫界新舊二代意見交鋒
  
  「搶救急診室」Facebook專頁的成立挑戰了醫界慣有的運作模式與申訴管道,自然引來了許多的來自白色巨塔正反兩面的聲音。張志華醫師表示「搶救急診室」受到了許多基層醫師的肯定,但也承受許多醫護人員負面的情緒,畢竟急診室的沉痾已久,大家都有很多的壓力,「搶救急診室」自然也成為了許多急診醫護同伴宣洩管道。
  此外,醫界前輩們也不是很贊同「搶救急診室」直接將輿論訴諸社會大眾的作法,因此「搶救急診室」等於同時承受了來自醫界上下的壓力,這是張志華醫師認為最辛苦的地方。張志華醫師認為身為醫界的一員,走了體制外的作法,雖然「搶救急診室」得到了一定的成效,基層醫界終於有了發言權,但是也承受更大來自於體制內的壓力,醫界前輩相繼媒體發表與「搶救急診室」訴求相反的看法,對這群熱血醫師們打擊不小。
  台灣過去行醫環境比較單純,病人也較尊重醫師的專業判斷,不會像現在一樣,常常以「告醫生」要脅,張志華醫師認為醫界前輩不一定能夠理解現在新生代醫師面臨的壓力。當兩代醫師之間產生隔閡時,前輩們的發言倒是凝聚了年輕一代醫師的士氣,然而無論新舊二代,都是現在惡劣醫療環境的受害者,與過去的行醫條件與今日不可同日而語。

名利之外,影響更多的人
  
  「追求名利、權力,目的是什麼?那只會影響到自己,沒什麼意義,我希望能影響更多的人。」張志華醫師談到支持自己推動「搶救急診室」的信念時,語氣沉重,卻又帶著一絲希望。
  每年大學放榜,媒體總是爭相報導高中醫學系的優秀學子,在台灣,這群披著白袍的醫師一直被認為是社會金字頂端的一群人。在今日醫療崩毀的景況下,張志華醫師與同伴們可以選擇放下手術刀,拿起肉毒桿菌、玻尿酸的針筒,注射在愛美女性的臉蛋上,拿到更多的報酬,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但是他們選擇留在醫療的前線挽救病患生命,並且同時挽救崩毀中的台灣醫療環境。另一方面,要從嚴密的白色巨塔中作出這番改革,張志華醫師與同伴們背後承受的壓力外人無可想像。
  「上帝怎麼帶,你就怎麼走,我相信每個人存在都有他的意義。」身為基督徒的張志華醫師分享了支持他在龐大的工作壓力下,還挺身出來推動醫療改革的背後信念:「我希望能夠影響多一點人,影響他們去思考正確的方向、做正確的抉擇。」不只是崩毀中的台灣醫療需要更多的人去思考正確的方向,張志華醫師與他的同伴們,成為一種典範,整個台灣社會都需要更多勇氣與信念,影響更多的人,為未來思考正確的方向,做正確的抉擇。

(取自張志華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jack119.org)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有關女醫師妊娠或產後哺乳期之規範

行政院衛生署 函釋 各教學醫院女醫師產後哺乳期間為1年

有關住院醫師於妊娠期間之值班規定,因現階段醫師尚未納入勞基法之規範,但為保障孕婦健康,本署爰於本(100)年7月5日以衛署醫字第1000263385號函請各地方衛生局轉知及輔導其轄內教學醫院,對於住院醫師於妊娠期間之值班規定,仍應比照勞基法第49條雇主不得使妊娠或哺乳期間之女工於午後十時至翌晨六時之時間內工作」及第51條女工在妊娠期間,如有較為輕易之工作,得申請改調,雇主不得拒絕,並不得減少其工資」規定辦理。

至勞基法第52條規定,「子女未滿一歲須女工親自哺乳者,於第三十五條規定之休息時間外,雇主應每日另給哺乳時間二次,每次以三十分鐘為度;前項哺乳時間,視為工作時間」,雖現階段醫師尚未納入勞基法之規範,惟為保障女醫師於工作時哺乳之權益,對於其產後哺乳期間之認定,仍應請教學醫院比照勞基法之規定,本於權責,自行核處。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面對醫療崩壞,醫策會應如何自我角色定位?

101年醫策會評鑑委員共識會議及行前會議發言

◎ 作者:魏福全醫師

之前參加醫策會舉辦之醫院評鑑對醫療品質影響研討會,原本以為是要討論評鑑對醫療品質影響的利弊得失,然而整場研討會只談利與得,卻不談弊與失。其中,一位演講者的每一張powerpoint左上角還都打上一行字“因為評鑑,醫療品質變得更好”,醫策會和評鑑委員的調調就是這樣,從不虛心自我檢討,只會歌功頌德自我感覺良好。

會中醫策會張董事長也抱怨有些評鑑委員在公開場合都極力讚揚評鑑制度,私下卻罵得很兇,這也突顯出許多評鑑委員虛偽政客之本質。最近發生一件評鑑委員要求受評醫院的工作人員扮演被急救病患來演練CPR操作,剛剛醫事處石處長提到這是爭議事件,其實這不是爭議事件而是重大疏失,顯示評鑑委員威權殘暴的酷吏心態,而受評醫院對委員的無理要求只能隱忍接受,正反應出評鑑制度霸道無理的一面,醫策會應加強評鑑委員謙卑和同理心訓練課程。

前衛生署長林芳郁指出有1/4的醫師人力從事醫美相關的行業,護理人力中更有十萬人逃離醫療工作。有太多珍貴的醫護人力逃離血汗醫院,這是醫療崩潰的主因。而造成血汗醫院的元兇就是1.低廉健保2.醫院評鑑3.醫療糾紛。醫界中人都深切體會到醫療正在崩潰中,然而醫院評鑑的要求卻越來越高,越來越不切實際,更是加速了醫療的崩潰。

而醫療糾紛對醫療的敗壞更是立竿見影,一竿子打跑一船人。神經外科判賠三千萬的官司,立刻讓神外斷層,婦產科診所被撒冥紙也讓婦產科後繼無人,無膽法官求償九百萬的官司更讓許多外科醫師都沒膽了。

面對醫療環境的敗壞,醫策會(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應如何自我角色定位?如果是評鑑有限公司,自然可以繼續引進國外最先進的評鑑制度加以改裝整修後推出上市。

如果真的在意醫療品質,就應該重視醫療現況的問題,修訂務實可行的評鑑條文,否則把珍貴的醫療人力都逼走了,還談什麼醫療品質,還要評鑑什麼?精神科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同一套評鑑標準根本就是荒謬無理的,雖經多位評鑑委員聯合提議改善,依然無效。

醫策會應該傾聽基層的聲音,過去有醫師在評鑑後自殺了,更有許多女性工作人員在準備評鑑期間流產,這些血淋的事實,不只是當事人心中永遠的痛與仇,醫院其他同事感同身受的恨與怒,醫策會都應該深切體會與反省。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愛滋器官移植危機處理 - 看看國外怎麼做

愛滋器官移植危機處理 - 看看國外怎麼做


原文:http://www.organsandtissues.net/uploads/media/Upl-35-8393-047.pdf

2007年2月,義大利 Tuscany 區有三名病患被移植了HIV(+)的器官。文章除了敘述當年發生的事實以外,還提供了多種面向的討論。文中也提到,義大利官方偏向檢討系統錯誤的根本原因及如何補償病人,並非著重於懲處失職人員。

面對此醫療事件,文中提出的對策為:
  1. An open environment
    必須捨棄culture of blame,把問題攤開來看,才會進步。
  2.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團隊裡的每一個人或單位都有其責任。移植醫療專業(醫生)的人士,系統的負責人員,受害者後續的撫慰單位等。
  3. Special care for patients
    病患後續的追蹤和支持很重要。相關的資訊應該如何告知病人。
  4. Importance of work conditions
    給移植的團隊合適的工作環境。成員的能力,工作的loading,和人性化的作業系統是非常重要的。
  5. Media Reactions
    媒體對事件應該要針對"physical" damage做正確的報導,而不是做揣測。相關的責人歸屬和後續的照顧都要完整正確地告知大眾。因為負面的報導很可能會毀了移植醫學的進步。因此事件發生後,Tuscany地區的器官移植和捐贈比率並無明顯下降。

我們台灣偉大的官府和主管機關,寫得出如此像樣的報告嗎?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醫界五大科的兩大「緊箍咒」

醫界五大科的兩大「緊箍咒」

2012-08-06 01:00 中國時報 【黃煌雄】

     基於「全民健保總體檢」的工作需求及持續關注,從二○一○到二○一二兩年之間,在健保局的安排下,我們以九個月的時間,兩次走訪全台的醫療院所將近四百家,參與座談互動的醫師人數超過五千人次。這可能是健保實施十七年來,訪查最密集、最全面性、也最具田野調查意涵的空前作為。

     兩年前,內外婦兒四大科走向「四大皆空」,雖然已浮現了,但似乎尚未在學界、行政機關、社會輿論形成堅強的共識;兩年後,四大科加上急診科,走向「五大皆空」,不僅已是一個「實景」、「現在進行式」,更幾乎成為當前討論健保最夯的顯學。而導致台灣醫界五大皆空最關鍵因素有二:一為健保支付制度,一為醫療糾紛。

     健保開辦之初,由於匆忙上路,包括四大科在內的兩千多項醫令項目,其支付標準大多沿襲勞保時代規定;當時,醫師於晚上尚可開診,加上紅包陋習,一些醫界大老因而不以為意,沒有據理力爭,以致十多年後,當醫院醫師夜間不能開診,紅包陋習又逐步根除時,醫師的收入除底薪外便只剩下以健保支付點數為主。相對於我國醫療設備不斷提升,醫術水準的擠入先進國家之林,健保所提供的支付水平,不但與現實及國際水準相差太遠,更造成四大科衍生四大皆空的歷史癥結。

     當我們在健保總體檢工作過程上,無懼外力的干擾,不斷大聲疾呼醫療資源「分配正義」之時,行政部門開始有了回應。一○○年度的健保預算,健保局針對外、婦、兒科的一般門診診察費,給予一七%加成,增加十四億元。這是健保實施十五年來第一次集中給予四大科診察費空前的加成,這個「第一次」,也道出四大科醫師內心無限的辛酸。

     從一○一年度起,連續兩年,經建會及行政院均發揮「政策引導預算」的功能與角色。為貫徹政策,在一○一年度健保預算中,健保局針對醫院婦兒科的診療項目,及基層婦外兒科的門診診察費,再增加二一.四億元,連續兩年,針對四大科診察費這樣的挹注與加成,在健保史上也是前所未有。我不禁在沿途訪查過程上,一再向與會醫師問道:「這是曇花一現,還是代表春天的燕子?」與會醫師的反應:起先他們很困惑,接著半信半疑,然後會靦腆而低調的笑著說:「應該是代表春天的燕子吧」。更具有重大影響的是一○二年度預算。由於四大科的支付制度中落差最大的,應屬手術費及處置費。在審查一○二年度健保預算時,為避免預算的排擠作用,經建會特別給予六%的成長率,這是健保實施以來創新高的預算成長率。而經建會也在關鍵會議中作成結議,要求對五大科的手術費與處置費給予「合理調整」。

     衛生署及健保局目前似乎懷著辦喜事的心情,準備成立一個獨立超然的委員會,將新增用於手術費與處置費的四十億元,妥善挹注到五大科最急需的醫令項目。如果這項工作能夠大公無私而有效的落實,加上衛生署在新年度準備推動的相關配套方案,也都能有效推行,對「五大皆空」現象,當能發揮「止血」作用,未來三到五年內,應可帶動「導正」效應,並逐步解除支付制度的「緊箍咒」,讓四大科重振其應有的尊嚴與價值,並回復其作為醫學核心與本質的歷史地位。

     醫療糾紛是我們第二次訪查時醫界反應最強烈、又令五大科醫師最感頭痛的另一「緊箍咒」。衛生署雖然有如快速部隊,全力進行緊急因應,但成效似乎有限。目前除「生育事故救濟」已獲行政核定外,最重要的,有關「醫療過失刑責合理化」」推動,卻因醫界與法界、衛生署與法務部之間,仍未達成共識,停滯不前,而令醫界、特別是五大科醫師憂心不已。

     全民健保已成為我國最具公信力的軟實力,作為全民健保最核心支柱的五大科,其所累積的問題,也是不分藍綠,所應共同面對的。到目前為止,馬政府似乎抓住了歷史機緣,並找到解除五大科支付制度「緊箍咒」的鑰匙;但馬政府似乎尚未展現同樣的決心,找到解除五大科另一「緊箍咒」|醫療糾紛的鑰匙。這兩大「緊箍咒」,必須經由兩把鑰匙,同時解決,缺一不可;也只有同時解決,「五大皆空」的現象,才能有效「匡正」,五大科醫師才會有效回流,也才能為健保的永續經營開創有利的環境,並奠定穩固的基石。(作者為監察委員)

http://goo.gl/hoxQk

醫療疏失不應是罪

醫療疏失不應是罪

2012-07-18 01:01 中國時報 【葉家興】

     根據法務部統計,醫師被控業務過失致死案件,每年大都維持在一百件左右,起訴率約百分之十,過失傷害案件約二百件,起訴率約百分之六。換句話說,也就是平均約每天都有一個醫師被告、每月都有醫師被判決有罪,難怪有醫師抨擊此現象說,這真是另一項「台灣奇蹟」了。

     醫療疏失不同於醫療錯誤,後者指的是完全不應發生的事件(never evetns),例如割錯乳房、動錯刀、給錯藥、輸錯血…等等明顯可預防且不應發生的醫療錯誤。對於這類案件,國家公權力有發動刑事起訴,維持醫事秩序的必要。但除此之外的大多數醫療疏失,將醫護人員告進法院,甚至判之入獄服刑,到底符合誰的利益?

     刑罰的主要目的有三:應報、預防,以及教化。然而醫療過失入罪化,完全不能達到這些目的。首先,多數有罪判決都可以易科罰金,對中高收入的醫師顯然不構成刑罰的痛苦。其次,醫療行為本隱含高度風險及不確定性,有罪判決無法降低醫療行為的此項特徵,從而也無預防犯罪的效果。最後,醫療過失並無重大惡性或反社會傾向,也沒有使行為人社會化的必要。因此,堅持醫療過失仍屬犯罪行為,除了讓醫師背負著「被告」的汙名以及刑案前科紀錄外,毫無任何刑罰的目的與意義可言。

     另一方面,對提告病患或其家屬而言,他們首要追求的目標是「發掘真相」與「權利救濟」,而這兩者都不是刑事程序的主要功能。

     司法人員因不具備偵辦及審理案件所需要的醫療專業,所以必須將案件送衛生署醫審會醫事鑑定小組。實務上檢察官、法官對於鑑定結果,往往也只能全盤接受;除非有顯然矛盾或謬誤的情形,也無法對鑑定基礎之科學依據、鑑定人適格與否提出任何質疑。

     如此刑事程序中的事實調查幾乎全被鑑定小組取代,檢察官、法官所能發揮的調查功能非常有限。民事損害賠償金額如何計算,當然也不是檢察官和刑庭法官的工作。這樣看來,醫療過失入罪化,除了以刑逼民、節省訴訟費用外,完全看不出有何實質效益。

     衛生署資料顯示,台灣醫療糾紛鑑定件數從一九九五年的一九七件個案,成長至二○○九年的五一一件,十四年間爆增一.五九倍。其中,內外婦兒等傳統四大科合計共占了近九成。遠高於人口增長的數字,反映的是醫學進步下醫生能力下降?醫療品質變差?還是在權利救濟管道跟不上人們權利意識的情形下,以刑逼民、節省訴訟費用的「醫鬧」文明化的必然結果?

     「醫療過失,刑責伺候」,既不帶來什麼社會效益與公眾福祉,卻有很高的社會成本,例如醫病關係惡化、防禦性醫療、過多且不必要的檢查浪費醫療資源、救人命的四大科鬧人才荒。將醫生定罪判其入獄,完全不符醫病雙方及社會利益。

     正本之道,在於強化求償救濟制度,建立「強制醫療責任險」,讓民事糾紛回歸民事,節省司法體系無謂負擔。醫生們可以安心治病,醫療風險可以透過保險迅速求償,病患家屬也不必把法院當成「醫鬧」的免費舞台了。(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副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071800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