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醫院評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醫院評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護病比直接影響病人的存活率

【實證】護理師照顧的病人數越多,就越容易出錯,而且病人死亡率會增加!More Nurses May Mean Fewer Deaths in ICU. High patient to nurse ratios may lead to more errors and fatal outcomes.

原文:
http://www.medpagetoday.com/MeetingCoverage/SCCM/49647

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醫院評鑑對醫學生的影響

醫院評鑑對醫學生的影響

作者:Teresa Liu

何教授的研究是以臺灣11所醫學院的高年級醫學生為研究對象,藉由一對一訪談的方式來瞭解他們對於醫院評鑑的觀察與感想。學生注意到醫院在評鑑前及評鑑期間有一些正面的改變,例如加強打理門面讓醫院頓時煥然一新;高層較願意回應員工及學生的意見並做出改善;主管不斷提醒要遵循臨床指引,因而更重視病人安全與病人權益等。

然而,評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遠多於正面影響,而且醫療人員、病人及學生都會受到影響。學生觀察到醫療人員必須準備大量繁瑣的文件資料,讓原本已經工作過量、壓力過大的他們更加疲憊;為了符合評鑑標準,主管對於細節會特別要求,讓他們無法依照平常的習慣做事。而過多的文書工作意味著照顧病人的時間被剝奪;學生也發現醫院關閉了部分門診、減少住院病人人數與手術次數,以符合評鑑標準,並且讓醫療人員有時間準備評鑑。

學生的受教權也受到影響,在評鑑前及評鑑期間,師長們較沒時間指導學生,原先排定的講演課或討論會常被取消;學生必須浪費時間填寫學習日誌或其他記錄,以符合評鑑要求;為了熟悉在與評鑑委員面談時該如何應答,他們必須進行模擬演練,參考評鑑教戰手冊的標準答案來回答;他們有時甚至被拖下水,幫忙在病歷記錄上補蓋章,或者「整理」病歷資料以符合格式要求。

學生認為醫院評鑑就像在大費周章、勞師動眾地演出一齣投合評鑑委員喜好的戲劇,但無法看出醫院的真實情況,而且許多因應評鑑所做的改變只是暫時性的,評鑑過後就不再持續實施。然而即使質疑、不滿,大家還是敢怒不敢言,乖乖照著上級指示去做,更別提向評鑑委員報料,畢竟評鑑結果攸關醫院的名聲與經費,而且不小心說錯話可能會被秋後算帳。

醫院評鑑原本是要提升醫療品質,但從何教授的研究我們看到的卻是「以通過評鑑為優先」的表面工作,而非實際改善病人所接受的醫療照護,甚至為了符合評鑑要求而做出違反專業誠信的行為。當醫學教育強調專業素養的發展,重視誠實、正直,而臨床現場卻給予相反的教育,這對於未來的醫師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文章出處:
http://vip.flysheet.com.tw:8080/mednews/061/item/382-jn-061.html
原文出處:
Effects of hospital accreditation on medical students: a national qualitative study in Taiwan.  Ho MJ, Chang HH, Chiu YT, Norris JL. Acad Med. 2014 Nov;89(11):1533-9.


相關新聞:護士荒醫院評鑑是禍根
從根腐爛的制度,必須從根救起,監院主持正義,刻不容緩!

=======
延伸閱讀
=======

Effects of hospital accreditation on medical students: a national qualitative study in Taiwan.

PURPOSE:
Hospital accredit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trend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Taiwan, nearly all hospitals are accredited. However, there is a paucity of literature on the effects of hospital accreditation on medical students and the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of hospital accreditation as developed in the Wes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hospital accreditation on medical students in Taiwan.

METHOD:
From 2010 to 2012, the authors conduct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34 senior, clinical year students at 11 different medical schools in Taiwan. Following 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the authors transcribed and analyzed the transcripts concurrently with data collection in order to identify emergent themes.

RESULTS:
Aside from the intended positive effects of hospital accreditation, this study revealed several unintended impacts on medical students, including decreased clinical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ncreased trivial workload, and violation of professional integrity. Taiwanese students expressed doubt and frustration concerning the value of hospital accreditation and reflected on the cultural and systemic context in which accreditation takes place. Their commentary addressed th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hospital accreditation processes.

CONCLUSION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beyond the improvement of patient safety and quality assurance, medical educators must recognize the unintended negative effects of hospital accreditation on medical education and take into account differences in culture and health care systems amid the globalization of medicine.

PMID: 25250745
Effects of hospital accreditation on medical students: a national qualitative study in Taiwan.  Ho MJ, Chang HH, Chiu YT, Norris JL. Acad Med. 2014 Nov;89(11):1533-9.



【TEDx】你一聲謝謝,可以拯救我

當護理師被甩巴掌、急診醫生被打斷肋骨.....,外科醫師說:「親愛的病患,你一聲謝謝,可以拯救我。」


你我都可能成為病人,陳畊仲醫師語重心長的說,其實只要病人及家屬的一句謝謝,一點點同理心,台灣的醫療環境,可以更好。【TEDx】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某有些醫院的住院醫師排班已逐漸改善

圖:某醫學中心【外科住院醫師】的排班。

很好,希望全國醫師的勞動條件漸獲改善,這樣的改變得來不易!應該和「蔡伯羌醫師過勞昏倒 奇美判賠780萬」有關!


延伸閱讀:


首例!醫生過勞猝倒 奇美醫院判賠780萬

台南奇美醫院住院醫師蔡伯羌,5年多前疑因工作超時在開刀房急性心肌梗塞倒地,台南高分院日前判奇美醫院須給付補償金780萬元給蔡伯羌,創下全台醫師職災獲賠首例。

今日出刊的《蘋果》報導,蔡伯羌每月工時約360小時,2009年4月準備參與手術時,在手術室突然急性心肌梗塞倒地,他腦部受損,清醒後只記得同事、不認得老婆孩子,他的妻子訴請醫院給付退休金及職災賠償。
台南高分院日前認定奇美醫院與蔡有勞動關係,須給付補償金780萬元。

奇美醫院昨稱,院方尚未收到判決書,無法回應。(胡治言/綜合報導)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護理人員不是傭人!請尊重護理專業


護理人員不是傭人!請尊重護理專業

在台灣有個怪現象,那就是明明是專業的護理人員,卻往往被指派去做一堆非關護理專業之雜事,如餵食、翻身、換尿片、打掃環境、找失蹤的輪椅、找未歸還之點滴架等等,甚至有醫院要求由護理人員來制止病人帶著寵物進入醫院,簡直莫明其妙!

台灣的護理崩壞程度已經影響到病人就醫安全了。試想想,一個護理人員平均照顧十幾二十個病人,而且還要兼顧許多非關護理專業的雜事,每個病人所分配到的時間是如此有限,談照護品質實屬苛求。

【護理人員法 第 24 條】
       
護理人員之業務如左:
一、健康問題之護理評估。
二、預防保健之護理措施。
三、護理指導及諮詢。
四、醫療輔助行為。
前項第四款醫療輔助行為應在醫師之指示下行之。


延伸閱讀:

醫勞盟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MAL119

護理人員不是十項全能的超人: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1841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台灣政府放任醫師超時工作,罔顧病人安全!


台灣政府放任醫師超時工作,罔顧病人安全!

促成美國對住院醫師的工時設限的主要原因,是因兩位急診的住院醫師〔PGY-1和PGY-2〕因超時過勞工作而開給病人〔Libby Zion〕不該用的藥,導致病人不幸因此死亡。

病人Libby Zion是大學新生,因不適就醫,剛送入急診時就出現"strange jerking motions",這是"serotonin syndrome"的初期表現,因她原來就服用抗憂鬱劑phenelzine,而過勞的PGY住院醫師,卻因同時照顧40個病人太過勞累,而開立了不能在這類病人使用的meperidine給病人注射,結果導致病情加重,Libby變得躁動並高燒到42.2度C,最後心臟停止而死亡。

值班醫師的過勞問題,其實在台灣存在已久。從衛福部102年試評鑑的資料中,我們發現有某家醫院的整形外科的醫師,每周必須工作150小時,這麼誇張的工時,已經是一般勞工每月的總工時了,而台灣政府及人民竟然可以容忍如此過勞的醫師為病人開刀,您不覺得恐怖嗎?

Libby Zion的父親為一名律師,除了悲憤之外,也對Libby Zion的死因進行調查,質疑用藥不當及醫師過勞。經過一番複雜的調查程序,參酌紐約州醫事審議委員會的意見,努力促使美國政府推動一連串的立法,後來終於誕生了Libby Zion法案。法案的精神是確保病人在足夠的醫護人力下受到治療,不只增加了主治醫師對年輕醫師的監督、也限制了醫師的工時每週工作不能超過80小時。

而台灣呢?我們還要繼續放任醫師每周工作150小時嗎?台灣的病人安全不重要嗎?醫師過勞難道不是醫療糾紛泛濫的原因之一嗎?我們是否也該認真考慮訂立台灣版的Libby Zion法案,以健全醫療品質並保障病患的就醫安全呢?


延伸閱讀:

醫勞盟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MAL119
Libby Zion Law: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bby_Zion_Law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死了第二次的少女


死了第二次的少女

2013年12月12日    陳家如(醫師)

 一個老母親悲痛欲絕,哭的好傷心,她的女兒開刀後,痛得哀號了八個小時,九度向護理站求救,值班的主治醫師沒有回應,實習醫師在電話中隔空開藥。而這位患者的媽媽,當場眼睜睜地看著愛女,氣絕身亡。

  在二十九年前的美國紐約,有一個Libby少女的爸爸,一樣哭乾了淚。

  他年僅大學一年級的女兒Libby Zion發燒與抽筋送到急診,第一年住院醫師與實習醫師給予了她止痛與鎮靜的藥物。然而少女Libby病情未好轉、更加躁動,護理人員在電話中向實習醫師報告,因為實習醫師正忙於處理其他十幾個病人,在沒有親自去看病人的狀態下,他決定給鎮定劑控制少女的躁動。然而隔天早上,少女的體溫升至42.2度C,心跳停止而亡。

  事後少女的父母調查死因,發現沒有親自看病人的實習醫師,完全忽略少女正在服用的憂鬱症藥物跟一開始給的止痛藥物,竟然有致命的藥物交互作用!而負責的主治醫師不僅沒有親自去看病人,也沒有給這兩位正在訓練的年輕醫師,足夠的監督、教學與指導。更可怕的是,這兩位醫師竟然還在工作時間過長、病人量又過多的疲憊狀態下,失去耐心地透過電話隔空開藥,錯失了詳細詢問少女用藥病史的時機,一條寶貴的生命就這樣無辜喪失。

  Libby的爸爸在極度憤怒下,努力推動了怠惰的政府一連串的立法。後來終於誕生了Libby Zion法案。法案中的精神確保病人是在足夠的醫護人力下受到治療,不只增加了主治醫師對年輕醫師的監督、也限定了醫師的連續工時不可過長。

  是誰殺死了Libby Zion少女?是整個醫療教育的體系。然而,少女卻在台灣,死了第二次。

  病人需要給富有經驗的醫師治療,這些年輕的實習醫師們,需要獲得足夠的主治醫師之監督,而在台灣醫療人力不足的狀況,卻把這些徒弟直接推向當師父,簡直是每個醫師與病人的噩夢。根據調查,台灣的實習醫生一週至少工作八十七小時,超出適當工時一倍多,實習六個月後就開始出現憂鬱及心血管的毛病,顯示壓力沉重,這是因為實習醫生自知能力不夠,卻必須照顧病人,等同把病人推向危險深淵,更是另一種醫療暴力。

  在台灣死去了一個病人,我們努力抓出一個犯罪的女巫來燒死,以儆世人,就以為再也不會發生遺憾了;在美國死去了一個少女,卻讓美國誕生了一個偉大的法案。美國從此減少了無數家庭的破碎;而台灣,許多悲劇還在未來,蠢蠢欲動。

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評鑑並非萬靈丹

評鑑並非萬靈丹

◎ 作者:方瑞雯醫師


面對護理工作內容繁重不合常理,常常超時又沒有確實勞基法保障。面對這許多導致護理人力嚴重缺乏的問題,衛生署曾提出醫療單位人力要符合怎樣怎樣的標準,最後總會加上一句『考慮將此標準納入醫院評鑑』。

醫院評鑑一直都被政府醫療單位、民間團體、甚至部分醫療界人士視作能夠保障醫療品質、甚至提升醫護勞動環境的良藥。然而在護理人員自身評估造成血汗過勞以 及惡質勞動環境的種種因素中,毫無疑問醫療評鑑是其中被反覆提出的一項。甚至連政府機關也不得不直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而於近年來試圖減少評鑑項目。從二 零一三年開始將原有計49項醫院實地評鑑、訪查,精簡為22項,共計減少55%的項目。

台灣由衛生主管機關委託醫策會進行醫院評鑑改革規劃,自二零零七年開始正式全面施行新制醫院評鑑及新制教學醫院評鑑,同時依評鑑合格結果決定健保支付標 準。也就是說,執行同樣的醫療處置,依該醫療院所所得到評鑑結果不同,所得到的健保給付也不一樣。因此,在健保給付的直接誘因下,所有醫療院所無不竭盡全 力於醫院評鑑上爭取最好成績。

醫院評鑑依其結果有三年一評或是四年一評,受評時間依評鑑等級從數小時到數天,評鑑項目從人力、設施、醫療規範等等洋洋灑灑數十項。評鑑委員要怎麼樣在這 麼短時間內確認被評鑑對象實際狀況、而被評鑑醫療院所要如何讓評鑑委員承認自身的成績,成為異常複雜的攻防戰。

然而非常遺憾地,要在短時間內得知一處醫療院所三四年間的實際狀況,最常被使用的方法就是使用大量的統計報表或是各式紀錄,讓審查委員隨意抽查。即使醫策 會曾經公開表示評鑑不以書面資料為重,但想當然醫院方面絕不會因此膽敢冒著評鑑不過的危險爽快決定不要做書面報告。同時很現實地,要在極短時間內不靠書面 呈現大量資料終究是不可能的。或許評鑑委員並不想看製作精美的報告書,但臨時抽查數萬筆檢查報告中的某一筆、或者幾十種品質管理報告中的某月份某一種、或 者隨便翻開某某本病歷中護理評估的某一項,已經是醫院評鑑時必定上演的劇情。

而那些超級繁複的護理紀錄、繕寫清楚美麗的表格,無一不是花費醫護人員驚人時間與心力含辛茹苦製作出來的。有個非常著名的笑話,護理人員為了達成評鑑的高 度要求,必須放棄照護病人的時間,去書寫那些用來提升照護病人品質的病歷。一整天下來,護理人員花在寫病人狀態如何、計畫如何、實行結果評估等等的時間, 可能比真正待在病人身旁照護病人的時間少不了多少。明明是用以改善醫療品質、保障病人安全的種種方案,結果反而侵蝕掉護理人員的時間精力,進而導致醫療品 質下降、病人安全受損,真的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

再來,評鑑的時間可能從幾小時到幾天。局限於評鑑時間過短,護理人力短缺的問題常常因此被忽視。數年之中,醫療院所往往僅有評鑑那星期、甚至評鑑那幾個小 時人力足以符合標準。為了合乎評鑑標準改變人員配置,以及評鑑後的大量離職潮時有所聞。這都是評鑑所無法察覺的重大問題。

而除了醫院評鑑之外,醫療院所其他多如牛毛的評鑑獲認證項目也很驚人。高齡友善醫院,無菸醫院,健康職場等等,或許當初設計認證單位立意良善,但對早已疲於奔命的醫護人員而言,僅僅是一場又一場重視表面功夫,卻又嚴重消耗精力的作秀而已。

醫院評鑑並非改善醫療環境、防止醫療崩壞的萬靈丹。去發掘其他真正有效的監督方法是必須的。是否針對人力項目採取不定時抽查、或者其他更有效率的做法,是衛生機關必須好好考量的。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扭轉醫病環境 醫勞盟臉書革命開步走


扭轉醫病環境 醫勞盟臉書革命開步走【封面故事】



醫勞盟的臉書在今年三月二十六日上線,每天由醫師會員發布的文章都引發廣大迴響,已經成為醫界不可忽視的聲音。他們從社群網站集結、出發,即將成立實體NGO組織,不僅要為醫護勞動人權、病人安全而努力,更希望學醫的年輕人心中有所盼望。



◎ 撰文:蘇鵬元

翻開近幾個月的報紙言論版,一定會發現醫界的投書特別多。去年以前,看到的醫療新聞多是仇醫的醫療糾紛,但是最近有了改變--突然多出許多與醫護人員勞動人權相關的論述。仔細一看,赫然發現許多醫師的名字,像是張志華、林秉鴻、李紹榕、蔡秀男、陳家如等等,這些醫師不但在看診閒暇之餘投書報章雜誌,也經常在臉書上即時表達對醫界新聞的看法,他們全都是「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簡稱醫勞盟)的會員。

從「搶救急診室」開始

醫勞盟的臉書在今年三月二十六日上線,不到一個月粉絲按讚人數就破萬人,到九月二日,按讚人數將近二萬三千人,每天發布的文章少則三、四則,多則超過十則,每則都引發廣大迴響,尤其是醫護工作時數過長、急診室亂象的照片,按讚人數甚至超過十萬人,已經成為醫界不可忽視的聲音。

醫勞盟預計在九月十一日成立實體NGO組織,相關的投書也在九月十八日集結成新書《醫療崩壞!沒有醫生救命的時代》。

早在三年前,醫勞盟的發起人,也是新光醫院急診室主任張志華就開始使用臉書,記錄在急診室遇到的問題,不知不覺就吸引在急診室工作的醫護人員與病人家屬,張志華醫師回憶,他在臉書的第一篇文章就寫到,希望能用臉書凝聚醫護之間的共識。經過口耳相傳,所有急診室相關人員幾乎都到他的臉書討論。

到了去年二月春假期間,流行性感冒大流行,門診因為休診,所有病人全部擠到急診室,造成各大醫院急診室壅塞,許多醫護人員在他的臉書上面抱怨,而且還有更多朋友因為臉書的五千人朋友上限無法加入,權衡之下,張志華醫師在臉書上成立「搶救急診室」社團,也是「醫勞盟」的前身。

以臉書推動臺灣醫療革新

「搶救急診室」成立不到一個月,就出現嚴重的急診室暴力問題。

去年三月,恩主公醫院急診醫師林憶直在值班期間被黑道毆打,這是他行醫六年以來第二次被毆打,他質疑醫師法「醫師不能拒絕救治病人」的規定違憲,決定要申請釋憲,希望有權利拒絕對曾經傷害過他的病患看診。這則新聞凸顯急診室護理人員的共同心聲。因為醫院怕破壞醫護關係,對於急診室暴力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醫師公會也沒有表態支持醫師,導致這類事件層出不窮,醫護人員處在充滿暴力陰影的環境下工作。

因為這次事件,張志華在臉書上發起「反暴力、反霸凌」活動,短短一個月就有八千人響應。在這個活動中,粉絲團成員在臉書上提出一系列的改進方案,包括急診室要有警員或駐警維持秩序、二十四小時監控、設置警民連線系統、區隔候診區與看診室,管控病人家屬進出等等。

這些行動引起衛生署署長邱文達注意,到搶救急診室的臉書貼文,張志華醫師之後還與衛生署、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一起開會,訂出許多改進方案,而這樣的成果也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教授發現,以「臉書造成臺灣醫療之革新」(Facebook use leads to health-care reform in Taiwan)為題,刊登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上。說明用臉書凝聚醫界共識,進而改變醫療環境是可行之道。

醫療教育改革 要讓學生有盼望

這樣的運作已經讓更多醫護人員關心到自身的勞動人權問題,不過醫勞盟的發起人不只有這樣想,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醫師蔡秀男就說,「沒有醫護安全就沒有病人安全」,因此他們也要教育民眾,醫療勞動人權的問題影響的是病人的安全,如果醫護人員過於操勞,病人的照護也會受到影響。

暢銷書作家、也是精神科醫師的吳佳璇坦承,近期的醫界活動已驚嚇到一些病人,「我們相信八%的病人都是跟我們在一起」,但這是陣痛期,如果沒有這樣的驚嚇,病人並不知道醫生也是人。

有人跟吳佳璇說,他的小孩看到醫界環境這麼糟,只要出現醫療糾紛新聞就想說服爸媽不要叫他讀醫科。
「我覺得坐以待斃是不行的,就好像說你今天得了癌症,醫生跟你說你打了這個化療下去,有二○%的治癒機會,你打不打?打。我做的心情是這樣。」吳佳璇說,「醫療教育做了多改革,讓學生知道,他們會有盼望,而不是把他們送到戰場送死。我就是在幫他們改善環境不正義,幫助他們勇敢去行醫。」

喚醒血汗醫護的人權自覺

另一個發起人蔡秀男醫師在臉書上也提到參與醫勞盟的理由,他因為成大實習醫師林彥廷過勞死的新聞投入醫療人權的改革,他希望過去這些事件,能夠喚醒台灣血汗醫護的人權自覺,推動醫療勞動人權的改革。

面對其他醫改團體可能有不同的意見,醫勞盟希望能異中求同,找到共識推動相關立法,蔡秀男說:「我們沒有一致的敵人,任何都是朋友都是敵人,只有依據議題與目標來合作和對抗。」

八月其實是醫界很難熬的日子,台大醫院優秀年輕醫師林育誼、新北市立醫院盧姓護理師以及台大醫院呼吸治療師自殺,盧姓護理師還留下寫有「做牛做馬還被嫌」的遺書!這些自殺事件主角都在公立醫院任職,而醫院都以封鎖新聞的態度消極處理,在在說明政府對醫護勞動人權的漠視,這些醫師透過社群網站出發,正在改變台灣醫界,為醫護勞動人權、病人安全而努力。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面對醫療崩壞,醫策會應如何自我角色定位?

101年醫策會評鑑委員共識會議及行前會議發言

◎ 作者:魏福全醫師

之前參加醫策會舉辦之醫院評鑑對醫療品質影響研討會,原本以為是要討論評鑑對醫療品質影響的利弊得失,然而整場研討會只談利與得,卻不談弊與失。其中,一位演講者的每一張powerpoint左上角還都打上一行字“因為評鑑,醫療品質變得更好”,醫策會和評鑑委員的調調就是這樣,從不虛心自我檢討,只會歌功頌德自我感覺良好。

會中醫策會張董事長也抱怨有些評鑑委員在公開場合都極力讚揚評鑑制度,私下卻罵得很兇,這也突顯出許多評鑑委員虛偽政客之本質。最近發生一件評鑑委員要求受評醫院的工作人員扮演被急救病患來演練CPR操作,剛剛醫事處石處長提到這是爭議事件,其實這不是爭議事件而是重大疏失,顯示評鑑委員威權殘暴的酷吏心態,而受評醫院對委員的無理要求只能隱忍接受,正反應出評鑑制度霸道無理的一面,醫策會應加強評鑑委員謙卑和同理心訓練課程。

前衛生署長林芳郁指出有1/4的醫師人力從事醫美相關的行業,護理人力中更有十萬人逃離醫療工作。有太多珍貴的醫護人力逃離血汗醫院,這是醫療崩潰的主因。而造成血汗醫院的元兇就是1.低廉健保2.醫院評鑑3.醫療糾紛。醫界中人都深切體會到醫療正在崩潰中,然而醫院評鑑的要求卻越來越高,越來越不切實際,更是加速了醫療的崩潰。

而醫療糾紛對醫療的敗壞更是立竿見影,一竿子打跑一船人。神經外科判賠三千萬的官司,立刻讓神外斷層,婦產科診所被撒冥紙也讓婦產科後繼無人,無膽法官求償九百萬的官司更讓許多外科醫師都沒膽了。

面對醫療環境的敗壞,醫策會(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應如何自我角色定位?如果是評鑑有限公司,自然可以繼續引進國外最先進的評鑑制度加以改裝整修後推出上市。

如果真的在意醫療品質,就應該重視醫療現況的問題,修訂務實可行的評鑑條文,否則把珍貴的醫療人力都逼走了,還談什麼醫療品質,還要評鑑什麼?精神科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同一套評鑑標準根本就是荒謬無理的,雖經多位評鑑委員聯合提議改善,依然無效。

醫策會應該傾聽基層的聲音,過去有醫師在評鑑後自殺了,更有許多女性工作人員在準備評鑑期間流產,這些血淋的事實,不只是當事人心中永遠的痛與仇,醫院其他同事感同身受的恨與怒,醫策會都應該深切體會與反省。

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醫界當權者多為資方且握有評鑑生死大權

醫界當權者多為資方且握有評鑑生死大權

◎ 作者:北部某醫學中心醫師 / 2012-6-17

說真的看透了醫界當權者多為資方甚至掌管評鑑等生死大權.身為勞方的大醫院小醫師只有一再忍受來自血汗健保的壓力與種種不合理之事

一個工作環境留不留得住人,需要考量到許多因素,薪資結構是否健全和穩定?工作負擔和壓力是否不斷增加?上下和左右的溝通管道是否通暢無礙?加上同事間的合作模式和默契,研究寫作論文的要求,教學工作的分配和督導,病患投訴或告訴的後援,健保給付的限制,人身安全的保障...一切一切都影響著人員的去留!

而面對醫療評鑑的逼迫和要求,財團醫院在保衛健保點值的壓力下一再用種種方法壓迫施壓基層護理師與醫師.除了已經沉重的臨床工作還有被要求下班後留下來幫醫院造假.完成越來越多的憑鑑文書工作.被要求利用自己下班時間來累積上課時數..甚至空降許多有教職的外來醫師.誰沒妻小家人誰是鐵打的身子?這樣的環境早就不是僅是低薪所能解釋的離職潮流!身為評鑑的委員會不知道嘛?是視而不見?因為委員所處的醫院也是要被這樣搞過才能維持所謂的醫學中心的地位!!所以有誰能揭露這荒謬又天大的謊言?答案是很清楚的!

對於病患投訴或醫療糾紛.資方(院方)一向給人息事寧人甚至會不顧情面在眾人面前數落你的不是.強調是下屬態度問題造成.扣上醫德大帽.以本人為例只是因為無法立刻診斷出臨床症狀初期不明顯的腹部外科急症….最後病患不幸死亡.因此我被控醫療過失致死.但我從未蠻怨病患及家屬畢竟家人的驟逝帶來傷痛. 雖然幸運獲不起訴.但從此完全執行防衛性醫療.最恨的是身為院方高層落井下石.不顧下屬當時身體不適.其事後諸葛的嘴臉令人痛恨與徹底心寒與痛心.這就是財團醫院對基層醫師一向的態度.為的只是維持資方與院方的名譽罷了!

越來越多的醫師被起訴.越來越高的賠償.種種發生的事只是讓在台的醫師心寒.再也不會因為預後較好而建議病患開刀..醫師的尊嚴被不明究理的媒體偏剖報導踐踏.在民代頤指氣使的囂張言語汙衊!被一心想維護自身利益的高層指責…. 救命的成就感消失了.換來的事莫名的恐懼與一再引忍的憤怒!所以本人已經認真考慮舉家離開這理盲濫情仇醫的地方!即使需要進修外文重作幾年住院醫師也再所不惜.因為我不知那天天價賠償找上我!因為不知那天因壓力而倒下或失控!

台灣社會病了而且病得不清.濫訴濫告.無良媒體與好作秀的民代政客逼使第一線的醫護出走而補上最後一刀的就是以刑逼民以及履創新高的天價賠償!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醫生荒惡化,台灣人別生病?

2100全民開講 2012-06-05



台灣的醫療:內外婦兒急與護理,六大皆空!

來賓:
督保盟發言人 滕西華
醫藥記者 王瑞玲
萬芳醫院醫師 李紹榕
醫師公會副秘書長 張孟源
新光醫院醫師 江守山
醫改會研發組組長 朱顯光

衛生署縱容醫院評鑑做假!

2100全民開講 2012-05-04



又有基層醫護人員爆料:衛生署縱容醫院評鑑做假,而且是在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面前大聲講!〔請從第45分鐘處開始看〕http://youtu.be/cUDC9m406Tg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馬總統來急診室看看好嗎

馬總統來急診室看看好嗎(蕭蔚全)

蘋果日報 2012年03月14日

前些日子,臉書上即傳出很多醫院因為護理師荒而關閉病房,而護理師公會在媒體推估,全國護理師缺額高達7千多人!護理師公會呼籲關閉病床以維護病人安全,建制資訊平台以了解護理人員的意願需求,協助護理人員重返職場。新聞一發布,馬上在臉書上引起基層護理師的一片撻伐,原因無他,只因長官們都活在雲端,對基層無感。護理師荒關鍵有兩點:血汗與尊嚴。

血汗在醫護界是一個大家都不敢去面對的真相。台灣護理師在臨床工作上有著非常不合理的薪資結構。大型醫院拿盈餘來擴建、大量增加美輪美奐的健檢或醫美中心,卻不願用來增加人力、改善醫護人員的勞動條件,顯示醫療財團化早已開始侵蝕醫療產業的根基。衛生署於去年表示將從健保中列專案基金,2011年為10億元,2012年為20億元,來補助增加護理人力的預算,請問有多少護理師的薪資有實質的增加?錢跑到哪去了?衛生署表示從2011年起醫院評鑑制度中,「人床比」人力配置標準已從原先一人照顧四床降低至一人照顧三床;「護病比」部分,白天班達到1比7的比例,又有多少的護理師真正受惠?護理師們為何仍要排隊離職?冰冷的數字只是在位者粉飾太平的工具,是典型的無感施政。誰該為日漸嚴重的護理師荒負責,答案已呼之欲出。

評鑑累垮護理人員
此外,衛生署各種評鑑一年不下十次,也是壓垮醫護人力的不可承受之重。評鑑關乎醫院的等級、等級關乎著健保的給付,因此各家醫院無不視評鑑為首要任務,甚至不惜造假以期通過評鑑。平日早就以血汗方式對待護理師的各大醫院,在評鑑期間,更是變本加厲,一堆文書紀錄工作使護理師都無法準時下班。評鑑條文研讀取代了病情研討會、交班抽考醫院宗旨與願景取代了抽考對病人病情的了解、評鑑委員詢答教戰手冊取代了病人疾病照顧手冊。這種種荒謬的評鑑準備現象讓護理師應付文書作業的時間比真正在臨床照顧病人的時間還長還累。這是一種血汗評鑑!是誰制定這些評鑑條文和文書工作呢?答案也呼之欲出。
電影《葉問》中有一句名言:「為了生活我可以忍、但為了尊嚴我無法忍受。」這句話用在士氣空前低落的護理師們再適當不過。在醫院長官們以顧客(病人早就變成了顧客)永遠是對的服務理念下,護理師早就變成了病人可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廉價勞工,專業與尊嚴早已不復存在,因為事情不論真相與對錯,永遠都是護理師的錯。曾經在某家醫院,一位護理師替臥床的病人替換充滿大便的尿布,一旁的家屬卻雙手插腰袖手旁觀,竟然還被投訴動作不夠細膩。最後院方檢討起來,還是該護理師的錯,這置護理師的尊嚴於何地?有誰願意為了一份工作而出賣自己的尊嚴。護理是一份值得尊崇的專業,在其專業範圍內的工作本就該百分之百的付出,而非專業工作領域,不該予取予求。與此同時,享受3至4個月年終獎金的健保局給付每天每病人的護理費介於500至650元之間,比1小時腳底按摩的收費還不如,這就是健保局眼中護理專業的價值。是誰踐踏摧毀了這份值得驕傲的專業與尊嚴,答案更呼之欲出!

冰冷數據踐踏尊嚴
護理的困境比醫界有過之而無不及,唇亡齒寒,醫療崩塌的速度已比我們想像中來得快。筆者強烈建議衛生署、各院護理長官降貴紆尊,親自到臨床照顧病人和執行紙上作業,才能真正了解基層護理師的困境。此外,馬總統應摒退拍馬屁的官員們,戴著面具、輕車簡從,到血汗醫院的急診室去做one hour stay,您就會發現原來冰冷數據的背後早就吸盡了護理師的血汗和踐踏了護理師的尊嚴。

新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

---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請衛生署別再散布恐懼!

請衛生署別再散布恐懼!(張恆豪)

2012年05月16日〔蘋果日報〕

衛生署邀請醫院資方團體、專科醫學會、醫學生團體、醫改會召開「醫師與實習醫學生是否納入勞基法研商會議」,非常遺憾的,衛生署仍然罔顧醫師勞動權益與病人安全,堅決反對醫師納入《勞基法》,甚至在媒體上散布危言聳聽的言論。醫事處石崇良處長更表示:「台灣的醫師不適用《勞動基準法》,就算每周工時200小時,也不違法」,更顯示出政府官員不願面對錯誤,不願積極改革的傲慢。
醫師過勞、工時過長的問題,使醫師承受超乎常人所能負擔的身心壓力,無法好好地進行問診和檢查,根據美國實證研究指出,24小時不眠不休工作的醫師,其反應能力,其實就和酒醉沒什麼兩樣,而他發生嚴重診斷錯誤的機率更是一般住院醫師的5倍,無疑是將病人安全置於巨大的風險之中。醫師誓詞告訴我們要以病人為首要顧念,但如果醫師超時工作自身健康都難保,如何以救治病人生命為優先呢?

勞動條件應獲保障
此外,全台各大財團醫院在過去幾年持續興建新大樓、擴增病床,顯見經營醫院仍有利可圖,然而醫院資方未能將利潤用於改善人力不足,反而合理化剝削白袍勞工的事實,甚至將健保局補助醫院增聘醫事人力的經費挪做他用。衛生署有義務確實檢討,大型醫院逐年增加的病床數是否有其必要性,並誠實稽查各醫院補助款項使用情形,是否真有用在提升人力及改善工作環境。

同時,醫師納入《勞基法》並不如衛生署所言會導致全台三分之二的病床關閉。我們要求的並非直接適用《勞基法》雙周84小時的規定,而是在納入《勞基法》保障的基礎下,由勞資雙方另行在保障病人安全與醫師健康的原則上協商出合理的工時標準。增聘醫師助手、實行駐院專科醫師,或是減少醫師非醫療專業能力所需的工作量,也都是國外制定工時規範十分可行的配套方案。最後,唯有在醫師勞動條件獲得最基本的保障之後,目前內外科約有兩成的離職人力才有可能回流,新生代的醫學系畢業生也才會願意投入相對高工時的四大科環境。

對於醫療場域勞動條件問題,當務之急是將實習醫學生與受僱醫師盡速納入《勞基法》中,透過勞委會勞動檢查機制,實地監督工作現場的勞動條件、環境安全,保障所有受僱員工的基本勞動權益,才是最直接的規範方式。衛生署官員一再向世界分享我國健保成就,民眾能繳納低廉的健保費享有高品質的醫療,但我們是否也應看有哪個先進國家的健保建立在壓榨醫事人員、血淚斑斑的血汗史之上呢?

作者為台灣大學醫學系學生,前台灣醫學生聯合會會長

新聞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516/34231202/

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救人濟世?醫護自身難保!揭開血汗醫院內幕!


救人濟世?醫護自身難保!揭開血汗醫院內幕!

張貼者: 公視有話好說NGO觀點 於 星期三, 五月 02, 2012
網頁:http://ngoview.pts.org.tw/2012/05/blog-post.html

首播 5月3日(四) 晚19:00
重播 5月6日(日) 早06:00

與談人
醫改會董事長 劉梅君
監察委員 尹祚芊
台灣護理人員權益促進會理事長 盧孳豔
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秘書長 張克士



這幾年常發生開刀醫師因工作超時昏倒、年輕實習醫師過勞猝死、護士抱病吊點滴值班的新聞,曾在林口長庚工作三年的護理師林美琪日前投書CNN,控訴血汗醫院: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先吞一顆止痛藥!再世華陀、白衣天使為何自身也難保?

台東醫院積欠護士四千多天假,其中有人積假八十八天最多,院長說這是『歷史共業』;藥劑師像發藥機器人,五分鐘就得處理一張處方箋。在日本,一個護士平均照顧七名病人,反觀台灣平均得照顧十五人!勞委會公佈醫療業是高壓疲勞名列前茅的產業、高達32%醫院勞動檢查不及格,超時工作違規率由99年5.6%升至100年的8%,為何救人的熱血醫院淪為血汗工廠?台灣護理勞動條件差普遍存在各大小醫院嗎?台灣醫療體系舉世聞名,是各國讚歎學習的對象,事實上卻是拿醫護人員性命換來?何以如此?醫護人員、藥師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辛酸?

衛生署統計,國內領有護理證照人數23萬多,但實際執業卻只13萬,為何十多萬的護士流失?以前內外婦兒急診五大重症科別的醫師人人搶著當,如今淪落到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甚至被戲稱為「五大皆空」,醫護人力嚴重失衡的根本關鍵?衛署推動護理人員不打雜改革,所有問題迎刃而解?

醫護工作爆量,容易出錯,直接影響病人權利,病人只能自求多福?週四晚間七點公視十三頻道NGO觀點,揭開醫護爆肝內幕!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勞動節 醫師要求加入勞基法

勞動節 醫師要求加入勞基法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即時報導 2012.05.01

只有課稅時,醫師才是勞工?今天是五一勞動節,由醫師組成的醫勞盟、醫學生推動的醫勞改革小組表示,全體受僱醫療人員,應一體適用勞基法,也包括享有籌組工會的基本權力。衛生署不應以醫護訓練特殊工時等理由,阻擋醫事雇員加入勞基法。

「24小時不眠不休工作的醫師,其反應能力與醉漢無異」。醫勞改革小組聯絡人金同學表示,研究顯示,連續工作超過24小時的住院醫師,發生嚴重診斷錯誤是其他醫師的五倍以上,醫護勞動權益受保障,病人安全才有保障。

衛生署認為,醫師工作特殊,工時計算方式難以勞基法規範,應以醫院評鑑等方式,保障醫事人員勞動權益。醫勞盟召集人、新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張志華說,工時可以勞資定型化契約制定,不應成為醫師納入勞基法的阻礙,且連監察院都質疑醫院評鑑公信力,依賴評鑑保障權益是「自欺欺人」。



----

全文網址: http://goo.gl/O7Y0T

衛署:要讓護理人員準時下班

衛署:要讓護理人員準時下班

聯合報 2012.05.02
記者施靜茹、陳幸萱/台北報導

衛生署長邱文達昨提出護理改革計畫,盼能減少護理人員繁瑣的文書工作。

護理人員輪三班,上班除了照顧病人,還得處理文書工作,下班需交接護理紀錄,還要應付醫院評鑑,工作繁重。

邱文達說,在不影響病人安全前提下,未來將減少護理人員評鑑文書作業,如書寫改成勾選。

衛生署並訂出「護理人員工作規範」,把非專業事務及雜事交輔助人員處理,讓護理人員準時下班。衛生署也決定,定期公布壓榨護理人員工時的醫院。

另外,護理人員到休假日,常得參加再教育課程充電,邱文達允諾,日後可改以通訊、網路或視訊等再教育方式來取代。

衛生署連續四年編額外預算給護理人員,去年為廿億元。邱文達說,裡面包括住院護理費,鼓勵單身護理人員「包班」,提高大夜班薪水,讓有家庭的護理人員,可選擇白班或小夜班。

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呂月榮表示,護理人力癥結,仍在護病比不合理,雖然現在醫院機構設置標準,已將每四床一人,改為每三床一人,其實大夜班每名護理人員,仍得照護十五到廿名病人。

邱文達說,過去參訪美國醫院,常看到護理長是美國人,但護士來自菲律賓、印度,「各國都遇到類似問題」。衛生署本周六日將舉辦「全國護理改革諮詢會議」,要好好蒐集各方對護理人力問題的解決方案。

勞委會表示,目前護理人員已逐步排除適用勞基法八十四條之一責任制,民國一○三年起,急診室、開刀房的護理人員也會排除適用。基本規範之外,醫護人員合理工時的規定需由衛生署訂定。

---
全文網址: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7065612.shtml

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

血汗醫護上街頭!還我勞基法!

血汗醫護上街頭!還我勞基法!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12.05.01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工會團體發起工學聯合反剝削大遊行,基層護理工會人員也穿著護士服,訴求「拒絕病人照顧病人」。

物價齊漲、薪資反降,五一勞動節醫師、護士都走上街頭,參加「五一反剝削」大遊行,上百名醫師穿著白袍,頭頂帶著黃色工地帽,高喊「醫師也要勞基法!」護士則要求政府正視護理人力不足,不要繼續放任財團壓迫護理人員工作權。
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公會籌備會發起人林美琪指出,從勞工權益角度來看,醫師、護士都屬於超時工作的弱勢團體。以前就曾遇過外科醫師在手術檯前累到睡著,雖然才瞇眼幾秒鐘,但已讓一旁的護理人員嚇出一身冷汗。

實習醫生每月工作400小時 時薪不到200元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陳同學指出,實習醫師工時過長,經常連續值班,平均每月工作時數可能超過400小時,如果以月薪8萬元計算,平均時薪還不到200元。

醫師超時工作,嚴重影響病患權益。研究顯示,24小時不眠不休工作的醫師,反應能力與醉漢無異;連續工作超過24小時的住院醫師,發生嚴重診斷錯誤的機率是一般住院醫師的五倍以上,病人安全幾無保障可言。

陳同學無奈地說,實習醫師、主治醫師如此辛苦忙碌,承受更大的職災風險,但卻不具有勞工身分,無法獲得與一般勞工相同的基本保障。為了凸顯這個荒謬,參與遊行的醫師身穿白袍,但頭上卻戴著工地使用的黃色帽子,意味著醫師跟一般勞工一樣承受職災及過勞風險,也需要勞基法的保障。

課稅時醫生是勞工 談工時又變非勞工

陳同學表示,衛生署去年曾明確指出,醫療機構與其所屬醫師為僱傭關係,應依所得稅法第14條第一項第三類繳交薪資所得稅。他批評,當政府要課稅時,醫師是勞工身分,一涉及工時保障、職災賠償或勞基法中其他基本勞動權益保障條文時,醫師就又忽然不是勞工。

醫改會揭弊:有醫院班表造假、護士包藥

作者: 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聯合新聞網 – 2012年5月1日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及醫檢師、放射師、護理師等八大醫事團體代表,痛陳部分醫院為精減人力,改由非專業人員「代打」;甚至為應付醫院評鑑或勞動檢查,班表造假。
這群醫事人員代表手拿「業績無上限,爆肝病懨懨」、「白衣天使,受困地獄」等標語,要求勞委會和衛生署應重視他們的勞動人權。

醫改會昨舉行「醫院『五奧步』,榨光醫護血汗」記者會,董事長劉梅君表示,去年該基金會揭露血汗醫院的不合理待遇後,許多醫院變本加厲,某醫院員工投訴,護理人員被要求代替藥師包藥或驗血型,她指馬總統去年信誓旦旦「讓醫護準時下班」的承諾,已完全跳票。

曾投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控訴台灣醫護人員遭不合理工作待遇的台灣基層護理工會籌備會代表林美琪,昨天在媒體前表示,各醫院護理人員超時工作已是普遍現象,許多醫院往往以護理人員不足為由,要大家共體時艱,但累積的未休假卻以時薪計算,每小時僅百餘元,比速食店員工還不如;有的醫院還創造「free on call」待命制,要求醫護人員隨傳隨到,否則以曠職論。

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醫勞盟)代表、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科主任錢建文表示,雖然勞委會和衛生署有進行勞動檢查或醫院評鑑,但部分班表是假的;他憂心地說,「如果住院醫師和護理人員因超時工作而造成醫療失誤,誰來負責?」

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表示,醫院如果由非醫事人員執行應由專業人員執行的醫療服務,已違反醫療法,希望醫改會把各方投訴送到衛生署,衛生署一定交給地方衛生局嚴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