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腳足腐爛的,是我的心頭肉
◎ 作者:吳靜芬醫師
寫在前面:這是網友的真實故事,很硬,請讀者自行斟酌是否讀下去…
「你們這些無德密醫!說甚麼要切掉我的左腳拇趾!你自己去跟我老婆好好解釋,看你們怎麼弄得,我人好好的進來你們醫院,出去居然少一隻腳拇趾!我要找民代,告發你們這些無德爛醫生!」
圍繞病床邊的一群醫生護理師,縮著頭挨罵:「先生,您的下肢動脈,已經因為長期抽菸,全阻塞了。這們小的血管,無法以氣球擴張;繞道手術,也接不到正常健康的血管。你的大拇指,已經嚴重壞疽,而且有次發性感染。不趕快截肢,不要說你的整隻腳都不保,甚至還有可能有感染引起的生命危險…」醫師急著解釋著。
可能”截肢”這字眼觸到這位先生的引爆點,他的氣,一發不可收拾。揮舞著被菸焦油染黃的右拳,張閉著有著一口薰黑牙的憤怒之嘴,用充滿尼古丁氣息的吐息,毫不遮掩他對可能失去身體一部分的不諒解與無法接受。
醫生的眼神,黯然了。雙眼只注視著這位先生紫黑的腳拇趾,像火山口,汙黑的中心,噴發著腐敗的泉焰,覺得自己的心,好像也被挖了一大塊,獻祭於這空腐的缺口,一同敗壞分解…
疾病的過程,醫師與護理師給予的,是協助,不是改造。當我們肆無忌口的大口大口吞下美食時,這些過剩的營養終將成為身體的負擔;而當癮君子暢快地吞雲吐霧,煙霧繚繞時,卻全然不知,一根菸,就是一條閉鎖的血管,一塊蠢蠢欲動的血栓,一個得不到血流供應的器官。而代價,何嘗只是一隻黑掉的腳拇趾?更令人害怕的,是一個一樣黑掉的,原本應該精明能幹的腦袋,原本應該赤忱跳動的心臟,原本應該無限可能的人生,還有一個原本應該幸福美滿的家庭!
那麼是誰,放縱源頭傷害國民健康?是醫生嗎?
菸,很容易買到吧?街頭巷尾的便利商店,甚至省道旁的檳榔小攤,清涼養眼的美女還會送上香菸的”得來速”!電視電影中,男女主角無論上演著哪一種情緒,總是叼根煙強調。政府徵收菸品的健康捐,十元二十元的受財團與選票箝制,而生命是如此廉價嗎?這些傷害自己健康的人,大剌剌的耗盡許多健保資源,由其他認真注意自己健康的人,來幫他繳納生命的罰鍰,這樣對嗎?
生病,真的有時候,不全然是無辜的。應注意、可注意、能注意等法官最喜歡拿來定醫師之罪的理由,政府或菸商,或癮君子們,曾經注意過了嗎,還是無法注意呢?而苦口婆心說戒菸的醫師護理師,沒病前被噓笑是雞婆多事,生病後還得承受沒醫德沒醫術的欲加之罪嗎?同樣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不願意收斂口腹之慾,不願意運動,不願意藥物控制的人們,比比皆是,那到底是誰沒注意?
沒注意也沒關係吧!進了醫院,醫師護理師就是得讓這些受損的血管、黑掉壞死的器官,全數恢復原貌與正常功能,否則就是醫師護理師的疏忽怠職。台灣醫療進步的原動力,很多應該歸功於這種過分的期待。
健康,操之在己。每天的日常生活,決定我們有多少健康的本錢。或許,癮君子們聽不進,但要知道,在您足上腐爛的,是醫療照護人員的心頭肉…
在此,謝謝很多願意戒菸與願意回歸健康生活模式的可人兒,謝謝您們,不斷新生我心頭的肉。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健保費調漲,為何醫師還不滿意?
健保費調漲,為何醫師還不滿意?
◎ 作者:吳靜芬
報紙標題寫著:「婦兒科門診費調高,醫界仍不滿!」
讀報民眾很容易覺得,又是一群跟林益世一樣,利慾薰心的醫生又再得了便宜還賣乖!
是,醫界是很不滿。真正利慾薰心賺進大把鈔票的,對門診調漲的,一個便當都買不起的幾十元,應該嗤之以鼻;真正利慾薰心的人,不會見報,但會默默在他家的水塘裡丟進六千三百萬元,新台幣與美金。
是,醫界是很不滿。健保的財務黑洞,不是因為門診調漲的診療費。
那是甚麼?
有位朋友跟我說,他的姑姑罹患癌症,每個月都定期回診,拿回大把大把健保給付的口服抗癌藥品,單月藥費健保價合萬餘元。但他的姑姑從來不吃,抽屜裡的藥品,開家藥局也都夠了。
他好奇問他姑姑:「妳不吃藥,為什麼要看醫生?」
「因為我每次回診,憑醫師開的診斷書,就可以向我的私人保險申請五六百元啊!」
「那妳的醫生知道嗎?」
「我怎會讓他知道!他要知道,糾正我,不麻煩死了?!」
我必須要強迫自己相信,像我朋友的姑姑一樣的患者應該不多,但新聞中一年看診一千多次的患者,一天看個七八科專科門診的病人,酗酒以後頭暈嘔吐上醫學中心 急診的人,是紮紮實實的存在的。為何會如此?那是因為台灣沒有良好的基層醫療與轉診制度,醫療資源利用的守門員,不是具專業醫學背景的醫師,而是因病痛而 焦慮恐慌的民眾。
這樣的報導,加深醫病對立,成了促進醫療崩壞推波助瀾的最大幫手。我看不到贏家,只看到兩敗俱傷、奄奄一息的醫界與病患。
當臺灣醫療以要價極其低廉又具良好品質的服務傲視全球時,我以身為台灣醫療人員為榮,並強烈希望這樣的台灣特色能夠永久經營下去。但是一個政策的實施,界 定初衷立場,規劃完善且可以定期檢討改善之機制,以最有效率但不違悖人性之方法來施行,才是可令眾人服膺的完善政策。那一個想以社會保險之名卻意圖進行社 會福利之目的的政策應如何長久經營?應如何進行“定期檢討改善”這些評鑑教會我的事呢?華人做事,首重名實相符,名不符實,何也?
在過去這十年,因健保德政,我們的住院人日數是三倍成長,但醫師護理師的人數並未隨之成長,醫師護理師的薪水與全國水準相比,不進反退;區域醫院,一家家 的關,目前家數是十年前的一半。當我們因低廉便宜又有好品質的醫療而睥睨全球時,仔細想想,聰明如你,都不難知道,這是甚麼堆砌起來的。而苟延殘喘的醫師 護理師,我也不曉得,是靠甚麼無畏於過勞坐牢的威脅,繼續撐著一口氣的。
健保價廉,很難令人珍惜。而我們必須承認,一個會治病的醫師,一個能隨時監測患者狀態適時稟報醫師作及時處理的護理師,其養成是相當不易的,而這樣的人 員,更是國家健康照護體系最珍貴的資源。滴水尚須思源,那病好了呢?我們得珍惜健保德政,以國際單位國家醫療成本之一半不足(這還是假設台幣與美元英鎊等 幣值相當的前提之下),標準醫療費用的數十分之一的給付還打折,再加核刪,可以輕鬆照護兩千三百萬人民,大小病全包,也包含其中有些人一天需要看個七八科 專科門診,一年需看診一千多次,每個月領一萬多元的藥品不吃,也要向私人保險請領五六百元的被保險人,而所有被保險人看專科醫師與安排檢查、住院、開刀的 速度,卻是國際的數十倍快之上。
名實不符,必不長久。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是完全不同的運行機制。我想我們是該思考的時候了。否則,我們只能繼續的看著醫療人員的流失,病房繼續關閉, 五大科繼續招收不到新血。那個時候,向健保局申請支付的人減少,健保財政可容易平衡了。只是犧牲的,是當初健保規劃的良善美意,全民共同風險分擔,互相照 顧。陪葬的,是全台人民的健康。而我們只好繼續在一個沒有醫師護理師的地方,照護民眾的健康。這就是廉價的代價。這就是未妥善分配資源的代價。
想想吧!我們一定要到找不到護理師打點滴給藥,找不到醫生看診治病,找不到病房住院養病時,我們才要知道,醫療的重要性嗎?還是黎民百姓的健康無所謂,一定得達官顯貴沒病房住了,沒開刀房可用,找不到開刀醫師時,我們的偉大政府才會痛定思痛呢?
「那些鞭打自己馬兒的人,過不久,都得自己走路。」~ 古諺,讀自“說故事的力量
◎ 作者:吳靜芬
報紙標題寫著:「婦兒科門診費調高,醫界仍不滿!」
讀報民眾很容易覺得,又是一群跟林益世一樣,利慾薰心的醫生又再得了便宜還賣乖!
是,醫界是很不滿。真正利慾薰心賺進大把鈔票的,對門診調漲的,一個便當都買不起的幾十元,應該嗤之以鼻;真正利慾薰心的人,不會見報,但會默默在他家的水塘裡丟進六千三百萬元,新台幣與美金。
是,醫界是很不滿。健保的財務黑洞,不是因為門診調漲的診療費。
那是甚麼?
有位朋友跟我說,他的姑姑罹患癌症,每個月都定期回診,拿回大把大把健保給付的口服抗癌藥品,單月藥費健保價合萬餘元。但他的姑姑從來不吃,抽屜裡的藥品,開家藥局也都夠了。
他好奇問他姑姑:「妳不吃藥,為什麼要看醫生?」
「因為我每次回診,憑醫師開的診斷書,就可以向我的私人保險申請五六百元啊!」
「那妳的醫生知道嗎?」
「我怎會讓他知道!他要知道,糾正我,不麻煩死了?!」
我必須要強迫自己相信,像我朋友的姑姑一樣的患者應該不多,但新聞中一年看診一千多次的患者,一天看個七八科專科門診的病人,酗酒以後頭暈嘔吐上醫學中心 急診的人,是紮紮實實的存在的。為何會如此?那是因為台灣沒有良好的基層醫療與轉診制度,醫療資源利用的守門員,不是具專業醫學背景的醫師,而是因病痛而 焦慮恐慌的民眾。
這樣的報導,加深醫病對立,成了促進醫療崩壞推波助瀾的最大幫手。我看不到贏家,只看到兩敗俱傷、奄奄一息的醫界與病患。
當臺灣醫療以要價極其低廉又具良好品質的服務傲視全球時,我以身為台灣醫療人員為榮,並強烈希望這樣的台灣特色能夠永久經營下去。但是一個政策的實施,界 定初衷立場,規劃完善且可以定期檢討改善之機制,以最有效率但不違悖人性之方法來施行,才是可令眾人服膺的完善政策。那一個想以社會保險之名卻意圖進行社 會福利之目的的政策應如何長久經營?應如何進行“定期檢討改善”這些評鑑教會我的事呢?華人做事,首重名實相符,名不符實,何也?
在過去這十年,因健保德政,我們的住院人日數是三倍成長,但醫師護理師的人數並未隨之成長,醫師護理師的薪水與全國水準相比,不進反退;區域醫院,一家家 的關,目前家數是十年前的一半。當我們因低廉便宜又有好品質的醫療而睥睨全球時,仔細想想,聰明如你,都不難知道,這是甚麼堆砌起來的。而苟延殘喘的醫師 護理師,我也不曉得,是靠甚麼無畏於過勞坐牢的威脅,繼續撐著一口氣的。
健保價廉,很難令人珍惜。而我們必須承認,一個會治病的醫師,一個能隨時監測患者狀態適時稟報醫師作及時處理的護理師,其養成是相當不易的,而這樣的人 員,更是國家健康照護體系最珍貴的資源。滴水尚須思源,那病好了呢?我們得珍惜健保德政,以國際單位國家醫療成本之一半不足(這還是假設台幣與美元英鎊等 幣值相當的前提之下),標準醫療費用的數十分之一的給付還打折,再加核刪,可以輕鬆照護兩千三百萬人民,大小病全包,也包含其中有些人一天需要看個七八科 專科門診,一年需看診一千多次,每個月領一萬多元的藥品不吃,也要向私人保險請領五六百元的被保險人,而所有被保險人看專科醫師與安排檢查、住院、開刀的 速度,卻是國際的數十倍快之上。
名實不符,必不長久。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是完全不同的運行機制。我想我們是該思考的時候了。否則,我們只能繼續的看著醫療人員的流失,病房繼續關閉, 五大科繼續招收不到新血。那個時候,向健保局申請支付的人減少,健保財政可容易平衡了。只是犧牲的,是當初健保規劃的良善美意,全民共同風險分擔,互相照 顧。陪葬的,是全台人民的健康。而我們只好繼續在一個沒有醫師護理師的地方,照護民眾的健康。這就是廉價的代價。這就是未妥善分配資源的代價。
想想吧!我們一定要到找不到護理師打點滴給藥,找不到醫生看診治病,找不到病房住院養病時,我們才要知道,醫療的重要性嗎?還是黎民百姓的健康無所謂,一定得達官顯貴沒病房住了,沒開刀房可用,找不到開刀醫師時,我們的偉大政府才會痛定思痛呢?
「那些鞭打自己馬兒的人,過不久,都得自己走路。」~ 古諺,讀自“說故事的力量
絕望的世代
絕望的世代
◎ 作者:吳靜芬
以前,最喜歡幫學弟妹們上課了。將書本的醫學知識彙集,貫通以容易理解的,自己行醫幾年觀察與思考並且融入人事人情的邏輯,演繹予他們聽,夾雜一些艱深難 懂的拉丁文,很輕易的就可以從他們青春天真的臉龐上,獲得崇拜的閃亮眼神,以及一副等會兒回頭,就要立即投入臨床學習,享受了解病理、治療正確這種只有醫 師這行業才能得到的自我滿足感。那時,一次課,都覺得自己播種了一列新綠的幼苗,終將茁壯為醫療的枝繁葉茂,庇蔭將來源源不斷的因疾病而受苦的人們。希 望,永遠不斷的向青春,傳遞。
今年,種不了了。
在小教室中,實習醫師與畢業後第一年的住院醫師,無精打采的坐著。醫學的書籍攤在面前,百無聊賴的擺著姿態,不見動靜。學妹支著頭,咬著唇,瑩光筆像是不 小心跌跤,在書上畫出一道淺淺不經意的暗黃。學弟捧著書,視線卻好像穿越這些整齊排列的拼音文字,彷彿他研究的不是這些心臟用藥的藥理機轉與臨床證據,而 是地板上的斑斑點點,密碼似的另一種學問。
「來,今天我們來研究一個急性心臟衰竭的病例。」
機械式的抬頭,眼神清楚的告訴我,主人不在。
「一位五十七歲男性,癮君子,獨居。這次因漸進式的呼吸困難與雙下肢水腫來院求診…」
可能他們累了,個案就我自己來陳述好了。接著,用自己覺得活靈活現的方式,在白板上素描著生命的循環。
學弟妹們偶有點頭,偶有筆記。對笑話很有反應,但一回到臨床與診病技巧,就又像海綿一般,吸入我的聲音,只是吸入,沒有回音。笑容停留的時間很短暫,我必須心知肚明的知道,這些不是他們熱衷的那一部分。
討論結束,眼神的主人回家了。「學姐!當醫生,真的很苦嗎?」學妹提起深深的一口氣,當作對這堂課的第一個問題。
「學姊,辛苦的作甲溝炎清創一個小時,與異味和膿水奮戰,只能有29元的收入,要作30個清創手術,才能付一張違規停車的罰單,是嗎?」
「學姊,主治醫師第二個月的薪水,真的有可能只有8300元嗎?我的生活費和零用錢比這多耶!」
「學姊,我的老師和學長都被告,我是不是不要走急診、外科、婦產科、小兒科、心臟科?但是上次我那胸腔科的學長也被告,學姊,到底還
可以走哪一科!」
慌急的語調,緊蹙的眉心,我知道他們希望我否認這一切。
我要播種嗎?明知這是一片旱土,乾涸,無日。害蟲們不停的咬嚙新生的根,髒臭的水源滲進土壤的隙縫,隔離種子得以求生發芽的新鮮氧氣,阻絕生路。
我默不作聲。「學姊,我們都知道,這是真的。我真的在考慮,將來是不是要當醫生。8300 元!吃都吃不飽。」
第一次,從學弟妹眼神讀到絕望,讀到對醫學的嫌棄與鄙惡。我急急忙忙擦掉白板上密密麻麻的拉丁字,彷彿為了教授一堂浪費他們青春的課而悔過般的急促。
「沒事,學姊明天中午請你們吃飯!」好似要洗刷這8300塊的同情般,我豪爽的展現還有實力請客。種子與新苗,我把他灑向天空,寬廣之
處,或許還有新生。
嘆了一口氣,突然想起腫瘤學中的一個現象:沒有新生的血源,任何腫瘤都將進行自我毀滅,長得越大的,毀滅越快。或許,這就是唯一一條治癒台灣醫療的路。
---------------------
後記
醫學服務人才斷層的嚴重程度,是醫學服務人口老化速度的數倍;新一代新進醫師的數目,掉的比馬總統的民調支持率還厲害。我們這一代,是絕望的世代。往前望 去,成蔭之林忙著自求多福;往後望去,一片死疾。面對害蟲、髒水, 永日的黑暗與風雨,除了失望,我們還是不斷的賣命伸展枯瘦的枝枒,向烏雲密覆裡的隱約絲光探去,掙扎著不想當治癒腫瘤過程中,必定得陪著犧牲的那一群;掙 扎著再多長些綠葉,還能為樹下躲雨的人們,遮些陰冷,去些濕涼…
懇請大家,所有的台灣人民,重視醫療崩壞的現在進行式,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了。民間的覺醒,才是唯一有效的力量,因為政客要的選票,握在每一個台灣人的手上。
◎ 作者:吳靜芬
以前,最喜歡幫學弟妹們上課了。將書本的醫學知識彙集,貫通以容易理解的,自己行醫幾年觀察與思考並且融入人事人情的邏輯,演繹予他們聽,夾雜一些艱深難 懂的拉丁文,很輕易的就可以從他們青春天真的臉龐上,獲得崇拜的閃亮眼神,以及一副等會兒回頭,就要立即投入臨床學習,享受了解病理、治療正確這種只有醫 師這行業才能得到的自我滿足感。那時,一次課,都覺得自己播種了一列新綠的幼苗,終將茁壯為醫療的枝繁葉茂,庇蔭將來源源不斷的因疾病而受苦的人們。希 望,永遠不斷的向青春,傳遞。
今年,種不了了。
在小教室中,實習醫師與畢業後第一年的住院醫師,無精打采的坐著。醫學的書籍攤在面前,百無聊賴的擺著姿態,不見動靜。學妹支著頭,咬著唇,瑩光筆像是不 小心跌跤,在書上畫出一道淺淺不經意的暗黃。學弟捧著書,視線卻好像穿越這些整齊排列的拼音文字,彷彿他研究的不是這些心臟用藥的藥理機轉與臨床證據,而 是地板上的斑斑點點,密碼似的另一種學問。
「來,今天我們來研究一個急性心臟衰竭的病例。」
機械式的抬頭,眼神清楚的告訴我,主人不在。
「一位五十七歲男性,癮君子,獨居。這次因漸進式的呼吸困難與雙下肢水腫來院求診…」
可能他們累了,個案就我自己來陳述好了。接著,用自己覺得活靈活現的方式,在白板上素描著生命的循環。
學弟妹們偶有點頭,偶有筆記。對笑話很有反應,但一回到臨床與診病技巧,就又像海綿一般,吸入我的聲音,只是吸入,沒有回音。笑容停留的時間很短暫,我必須心知肚明的知道,這些不是他們熱衷的那一部分。
討論結束,眼神的主人回家了。「學姐!當醫生,真的很苦嗎?」學妹提起深深的一口氣,當作對這堂課的第一個問題。
「學姊,辛苦的作甲溝炎清創一個小時,與異味和膿水奮戰,只能有29元的收入,要作30個清創手術,才能付一張違規停車的罰單,是嗎?」
「學姊,主治醫師第二個月的薪水,真的有可能只有8300元嗎?我的生活費和零用錢比這多耶!」
「學姊,我的老師和學長都被告,我是不是不要走急診、外科、婦產科、小兒科、心臟科?但是上次我那胸腔科的學長也被告,學姊,到底還
可以走哪一科!」
慌急的語調,緊蹙的眉心,我知道他們希望我否認這一切。
我要播種嗎?明知這是一片旱土,乾涸,無日。害蟲們不停的咬嚙新生的根,髒臭的水源滲進土壤的隙縫,隔離種子得以求生發芽的新鮮氧氣,阻絕生路。
我默不作聲。「學姊,我們都知道,這是真的。我真的在考慮,將來是不是要當醫生。8300 元!吃都吃不飽。」
第一次,從學弟妹眼神讀到絕望,讀到對醫學的嫌棄與鄙惡。我急急忙忙擦掉白板上密密麻麻的拉丁字,彷彿為了教授一堂浪費他們青春的課而悔過般的急促。
「沒事,學姊明天中午請你們吃飯!」好似要洗刷這8300塊的同情般,我豪爽的展現還有實力請客。種子與新苗,我把他灑向天空,寬廣之
處,或許還有新生。
嘆了一口氣,突然想起腫瘤學中的一個現象:沒有新生的血源,任何腫瘤都將進行自我毀滅,長得越大的,毀滅越快。或許,這就是唯一一條治癒台灣醫療的路。
---------------------
後記
醫學服務人才斷層的嚴重程度,是醫學服務人口老化速度的數倍;新一代新進醫師的數目,掉的比馬總統的民調支持率還厲害。我們這一代,是絕望的世代。往前望 去,成蔭之林忙著自求多福;往後望去,一片死疾。面對害蟲、髒水, 永日的黑暗與風雨,除了失望,我們還是不斷的賣命伸展枯瘦的枝枒,向烏雲密覆裡的隱約絲光探去,掙扎著不想當治癒腫瘤過程中,必定得陪著犧牲的那一群;掙 扎著再多長些綠葉,還能為樹下躲雨的人們,遮些陰冷,去些濕涼…
懇請大家,所有的台灣人民,重視醫療崩壞的現在進行式,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了。民間的覺醒,才是唯一有效的力量,因為政客要的選票,握在每一個台灣人的手上。
他們不是草苺,是山竹果
他們不是草苺,是山竹果
◎ 作者:吳靜芬
一 位德高望重的老師,頭髮已灰白。豐富的學術與臨床經驗,讓他穩座所謂的大老地位。見了面,卻仍像第一次去遊樂園玩耍後的小朋友,眼睛閃亮的興奮訴說,上次 一起念的關於心房震顫的學術文章,讓他想起之前一件尚未完成的研究。念完文章後,他就回頭孜孜努力,覺得可以再為這群特別容易中風的患者,預防些什麼。灰 白的頭髮下,是個熱情不滅的腦袋,歲月只堅定了他對醫療的信仰。
另 一位,小女孩醫師,從小兒科轉任家醫科醫師。筆粲蓮花,溫柔卻有力的文字,是許多人,尤其是醫護人員的精神良藥。有天,她幽幽訴說,心中一直有一些愧疚, 成了四大科的逃兵,沒為醫療奉獻到她原本設定的程度。我擁著她的肩,告訴她,她的文章已經是很多人的救贖,包括我;也讓這紛亂的社會重視醫療崩壞的嚴重, 上醫醫國。烏黑亮亮的秀髮下,是一個不斷勤勉自己,我是不是可以作的更多的聰明溫柔,雖然有些年輕與徬徨的腦袋。
醫者,不管是哪個世代,都不是草苺,而是山竹果。外表非得堅強,內心瑩白香甜。只為了命定的為醫療奉獻的初衷,以自己可以作到的最大努力,走在一條其實蜿蜒曲折,坑坑洞洞的醫者之路。
◎ 作者:吳靜芬

一 位德高望重的老師,頭髮已灰白。豐富的學術與臨床經驗,讓他穩座所謂的大老地位。見了面,卻仍像第一次去遊樂園玩耍後的小朋友,眼睛閃亮的興奮訴說,上次 一起念的關於心房震顫的學術文章,讓他想起之前一件尚未完成的研究。念完文章後,他就回頭孜孜努力,覺得可以再為這群特別容易中風的患者,預防些什麼。灰 白的頭髮下,是個熱情不滅的腦袋,歲月只堅定了他對醫療的信仰。
另 一位,小女孩醫師,從小兒科轉任家醫科醫師。筆粲蓮花,溫柔卻有力的文字,是許多人,尤其是醫護人員的精神良藥。有天,她幽幽訴說,心中一直有一些愧疚, 成了四大科的逃兵,沒為醫療奉獻到她原本設定的程度。我擁著她的肩,告訴她,她的文章已經是很多人的救贖,包括我;也讓這紛亂的社會重視醫療崩壞的嚴重, 上醫醫國。烏黑亮亮的秀髮下,是一個不斷勤勉自己,我是不是可以作的更多的聰明溫柔,雖然有些年輕與徬徨的腦袋。
醫者,不管是哪個世代,都不是草苺,而是山竹果。外表非得堅強,內心瑩白香甜。只為了命定的為醫療奉獻的初衷,以自己可以作到的最大努力,走在一條其實蜿蜒曲折,坑坑洞洞的醫者之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