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健保費調漲,為何醫師還不滿意?

健保費調漲,為何醫師還不滿意?

◎ 作者:吳靜芬

報紙標題寫著:「婦兒科門診費調高,醫界仍不滿!」
讀報民眾很容易覺得,又是一群跟林益世一樣,利慾薰心的醫生又再得了便宜還賣乖!
是,醫界是很不滿。真正利慾薰心賺進大把鈔票的,對門診調漲的,一個便當都買不起的幾十元,應該嗤之以鼻;真正利慾薰心的人,不會見報,但會默默在他家的水塘裡丟進六千三百萬元,新台幣與美金。
是,醫界是很不滿。健保的財務黑洞,不是因為門診調漲的診療費。
那是甚麼?

有位朋友跟我說,他的姑姑罹患癌症,每個月都定期回診,拿回大把大把健保給付的口服抗癌藥品,單月藥費健保價合萬餘元。但他的姑姑從來不吃,抽屜裡的藥品,開家藥局也都夠了。
他好奇問他姑姑:「妳不吃藥,為什麼要看醫生?」
「因為我每次回診,憑醫師開的診斷書,就可以向我的私人保險申請五六百元啊!」
「那妳的醫生知道嗎?」
「我怎會讓他知道!他要知道,糾正我,不麻煩死了?!」
我必須要強迫自己相信,像我朋友的姑姑一樣的患者應該不多,但新聞中一年看診一千多次的患者,一天看個七八科專科門診的病人,酗酒以後頭暈嘔吐上醫學中心 急診的人,是紮紮實實的存在的。為何會如此?那是因為台灣沒有良好的基層醫療與轉診制度,醫療資源利用的守門員,不是具專業醫學背景的醫師,而是因病痛而 焦慮恐慌的民眾。

這樣的報導,加深醫病對立,成了促進醫療崩壞推波助瀾的最大幫手。我看不到贏家,只看到兩敗俱傷、奄奄一息的醫界與病患。

當臺灣醫療以要價極其低廉又具良好品質的服務傲視全球時,我以身為台灣醫療人員為榮,並強烈希望這樣的台灣特色能夠永久經營下去。但是一個政策的實施,界 定初衷立場,規劃完善且可以定期檢討改善之機制,以最有效率但不違悖人性之方法來施行,才是可令眾人服膺的完善政策。那一個想以社會保險之名卻意圖進行社 會福利之目的的政策應如何長久經營?應如何進行“定期檢討改善”這些評鑑教會我的事呢?華人做事,首重名實相符,名不符實,何也?

在過去這十年,因健保德政,我們的住院人日數是三倍成長,但醫師護理師的人數並未隨之成長,醫師護理師的薪水與全國水準相比,不進反退;區域醫院,一家家 的關,目前家數是十年前的一半。當我們因低廉便宜又有好品質的醫療而睥睨全球時,仔細想想,聰明如你,都不難知道,這是甚麼堆砌起來的。而苟延殘喘的醫師 護理師,我也不曉得,是靠甚麼無畏於過勞坐牢的威脅,繼續撐著一口氣的。

健保價廉,很難令人珍惜。而我們必須承認,一個會治病的醫師,一個能隨時監測患者狀態適時稟報醫師作及時處理的護理師,其養成是相當不易的,而這樣的人 員,更是國家健康照護體系最珍貴的資源。滴水尚須思源,那病好了呢?我們得珍惜健保德政,以國際單位國家醫療成本之一半不足(這還是假設台幣與美元英鎊等 幣值相當的前提之下),標準醫療費用的數十分之一的給付還打折,再加核刪,可以輕鬆照護兩千三百萬人民,大小病全包,也包含其中有些人一天需要看個七八科 專科門診,一年需看診一千多次,每個月領一萬多元的藥品不吃,也要向私人保險請領五六百元的被保險人,而所有被保險人看專科醫師與安排檢查、住院、開刀的 速度,卻是國際的數十倍快之上。

名實不符,必不長久。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是完全不同的運行機制。我想我們是該思考的時候了。否則,我們只能繼續的看著醫療人員的流失,病房繼續關閉, 五大科繼續招收不到新血。那個時候,向健保局申請支付的人減少,健保財政可容易平衡了。只是犧牲的,是當初健保規劃的良善美意,全民共同風險分擔,互相照 顧。陪葬的,是全台人民的健康。而我們只好繼續在一個沒有醫師護理師的地方,照護民眾的健康。這就是廉價的代價。這就是未妥善分配資源的代價。

想想吧!我們一定要到找不到護理師打點滴給藥,找不到醫生看診治病,找不到病房住院養病時,我們才要知道,醫療的重要性嗎?還是黎民百姓的健康無所謂,一定得達官顯貴沒病房住了,沒開刀房可用,找不到開刀醫師時,我們的偉大政府才會痛定思痛呢?

「那些鞭打自己馬兒的人,過不久,都得自己走路。」~ 古諺,讀自“說故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