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被忽略的台灣醫師勞動力性別變化與影響

被忽略的台灣醫師勞動力性別變化與影響

2012-5-03 21:57 作者:黃璨瑜

2009年英國醫師皇家學院提出一份有關未來女性和醫學的報告,引起了諸多媒體的報導,此份報告中提到女醫師執業人數迅速的增加,加上醫學院女學生的猛增,女醫師人數已過半,預估2017年女醫師將成為英國醫師的主要勞動來源,警告醫療體系須注意性別的轉變與女醫師的勞動條件。無獨有偶的,台灣女醫師雖沒超過半數但也逐漸在增加中。

▼國內泌尿科女醫師相當少,署立嘉義醫院體諒婦女朋友,特別聘請泌尿科女醫師張毓珊看診。圖攝於2008年4月8日。(圖文/中央社)

女醫師人數逐漸增加

依照醫師公會執業性別人數統計資料的推估,民國60年代以前可能100位醫師才找得到1位女醫師,70到80年代約略10位醫師則可能有1位女醫師。90年代前後高等教育與就業的連結性越強,醫學院的增設,女孩進入理工領域的社會刻板阻卻性減少,以醫學系為志願人數上升,以至於這幾年性別差距比上個世代縮小很多,目前約30多歲年齡層的醫師每4位醫師即有1位是女性。
而準醫師的部分,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自96年至100年度女醫學生的人數每年也都逐步增加,至100年男醫學生並沒有增加趨勢。除了準男醫師沒有增加外,依據醫師公會2010年執業人數統計,隨著年齡下降男性人數也遞減,反觀年輕女醫師人數明顯遞增,未來或許仍有性別反轉的可能。

懷孕女醫師勞動概況

女醫師增加的人力多數集中在育齡年齡層,意味著許多尚未有子女,或正在準備孕育子女,或有幼年子女。以懷孕中的女醫師為例,懷孕至臨盆前仍要夜間工作,夜間工作內容與非孕醫師無別,夜間起身、評估病患開立藥單、步行到幾百尺距離遠的病房或急診會診,急診會診往往有時間的限制,挺著大腹便便仍要和非孕醫師有一樣的速度,彎著肚子幫病患急救。其次,過長的工時,白天7點至醫院交班或教育訓練,連續工作到下午5時,若有值班則一直到隔日的下午5時,加上下班後的教育訓練或會議,連續工時足足超過36小時。夜間工作與連續長工時,對正在懷孕女醫師的勞動安全堪憂,對病人安全也堪憂。
再者,這樣艱困的勞動環境,可能增加女醫師流產的風險、限於懷孕與工作兩難其全的困境中、促使縮限科別的選擇,設法縮短訓練時間的長短,或是提前結束訓練進入比較有彈性工時的診所或科別。無疑加重了少子化,高齡孕產的風險,出現資淺醫師人力斷層,惡化「五科皆空」(編按:應指內、外、婦、兒、急診)等諸多問題。

正視女醫師的勞動安全

女醫師的增加是全球趨勢,女性的特質也有利於醫療照顧行業,不宜回過頭再用性別篩選或宣稱女性不適的方式阻擋有熱誠的女孩進入醫學院或科別,耳聞醫學評鑑將要引用勞基法保障懷孕女醫師工時,但多年的評鑑的制度已經開始受到受雇醫師的不信任,YouTube這一、兩年也出現多部反諷評鑑的短片,質疑評鑑過了對雇主有何監督或約束性。探討醫療勞動性別變化、流動及其影響,塑造女醫師友善的訓練或勞動環境,避免因保障女醫師生育權利卻惡化人數正在減少的男醫師勞動條件,或許該是主管機關深思與全盤檢討的時候了。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碩士、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