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過勞 危險如同疲勞駕駛
◎ 中央社新聞網 2010-4-30
勞動節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30日電)婦兒急重症科系,吃力不討好又容易醫療糾紛,醫師過勞,如同疲勞駕駛一樣危險,今年五一勞動節,醫師也要上街,白袍光環褪色,新生代醫師寧可當勞基法保障的勞工。
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醫勞盟)表示,勞動節不會組織醫師上街抗議,如果醫師以個人身分到場「散步」,可以參加「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的行列,許多醫師已在上網表態,風雨無阻上街爭勞動權益。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是由醫學生為主的團體,小組成員陳宥任指出,去年實習醫師林彥廷疑似因超時工作死亡,首當其衝的醫學生感到震驚不已,1年過去了,實習醫師的處境沒有改變,學生抑或勞工的定位仍然不明。
基層護理產業工會代表林美琪日前向CNN投書,揭露血汗醫院剝削護士的健保黑暗面,引起廣大迴響。醫師們也覺得委曲,有人上網回應表示,護士至少還適用勞基法,醫師什麼都沒有,爆肝過勞做到死,沒有人理會。
過去3年多來,媒體揭露9件醫師疑似過勞死案例,醫界新血心有戚戚焉,「也許下一個,就是自己或身邊學長、學弟妹」;熬過實習階段,還有住院醫師生涯等在前方,即使升任中小型醫院主治醫師,在人力奇缺的婦兒與急診、外科重症,主治醫師輪值夜班,照樣過勞。
衛生署醫事處向各醫院調查,各院回報的住院醫師平均每週工時74.6小時;醫事處長石崇良形容,這和美國住院醫師的的情況差不多。然而,據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楊銘欽的調查,教學醫院的住院醫師每週平均工作時數高達112小時,遠超過勞動基準法的2週84小時的工時。
醫勞盟成員、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科主任錢建文批評,超長工時戕害身心健康、削弱注意力、造成醫療錯誤機率提高,「就好像疲勞駕駛容易出車禍,醫師這麼累,病人能安心嗎?」
為何會醫師工時,官方學者的調查有落差?癥結在於衛生署調查的對象是院方。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梅君說,醫院為了醫院評鑑,表面文章做一堆,護士打卡下班後繼續加班,醫師待命隨叩隨到,都不算加班。
更有甚者,醫師連受僱保障都沒有,醫改會「血汗爆料專線與信箱」1年來的爆料分析,公私立醫院都設定「賺健保」業績目標,最過分的是,醫師未達到高價檢查、自費療程、昂貴藥物醫材等目標,就要捲舖蓋走路,連最基本的遣散費、預告時間保障都沒有。
此外,一旦發生醫療糾紛,絕大部分賠償責任由醫師自己扛。日前台中童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明鍾等人的植物人醫療糾紛敗訴,外科醫學會、醫師社群網站「醫聲論壇」譁然,「撞人的肇事者賠300萬元,救人的醫師賠3000萬元」,不僅為當事人抱不平,更憂心急重症醫療人力外流,招不到住院醫師。
當一家家醫院擴建病床,民眾怎能相信醫院沒有賺錢?代價卻是醫師過勞間接損害病人安全;因此,醫改會、醫勞盟等團體認為,就算現階段將全部醫師納入適用勞基法有困難,至少要在醫院評鑑與分配健保資源時,要把受雇醫師視為勞工,和醫院資方平起平坐,爭取合理的勞動條件,阻止醫界人力外流的土石流。